癌症病史的研究從20世紀開始得到發展,初期由於對癌症的恐懼以及當時診斷治療手段落後,為盡快遏制癌細胞,醫生往往采取狂轟濫炸的醫療措施,也由於患者的恐懼心理而要求醫生給予加強治療,過度診治的問題逐漸顯現,並得到各國專家學者的重視。近期,美國國家癌症研究所(NCI)專家小組針對「改善癌症的過度診治」問題刊文並提出五項建議,頗受世界關注。本文特邀腫瘤各領域專家就「過度診治」問題,從另一角度探討這一話題,並結合實踐給出實際指導意見與建議。
重新審視癌症篩查與過度診療
人們一提到過度診療,往往容易與醫療費用增長及不道德的醫療行為聯系在一起。其實,在大多數情況下,過度診療是因為目前人類對疾病及治療的認知還十分有限,而對攻克疾病的期望值又過高所引發的臨床問題。此次討論的癌症過度診療問題,主要是針對通過癌症篩查發現的早期癌症,尤其是生長相對較緩慢的早期癌症的過度診療問題。
癌症是異質性很強的一類疾病。同一位癌症患者,在癌症疾病發生、發展的不同階段,疾病狀態也有相當大的差異。在中晚期癌症,不僅僅是癌細胞增殖呈指數倍增並導致癌症負荷增加,而且局部區域浸潤及遠處轉移的威脅也隨之而來。
過去,大多數癌症患者初次就診時,已是癌症中期或晚期。近30年來,隨著影像學、腫瘤標誌物等篩檢技術的進步及人們對癌症篩檢認識的提高,早期癌症發現率已在經濟發達的國家和地區明顯提高。篩查早期癌症提高了癌症根治率,同時也引發了對生長緩慢早期癌症的過度診斷和治療弊端。因此,人們需要重新審視篩查所發現的早期癌症的診斷與治療問題。
加強轉化研究 減少過度治療
腫瘤作為一種全球性疾病,高死亡率讓人們的高關注度已持續數十年。1975年美國尼克松政府曾經提出,到2000年攻破癌症。事實上,人們對治愈癌症的期望值每5年下降一個層次,從延長生存(2005年)到提高生活質量(2010 年),再到科學理性治療(2015 年)。
對於中國這樣一個人口眾多的發展中國家,如何充分利用有限的醫療資源和資金投入,來提高我國臨床腫瘤的治療水平,盡可能避免醫療診治過程中的「治療不當」和「過度治療」現象,提高患者的生存質量、延長患者的生存時間,是中國腫瘤臨床實踐中亟待解決的重大問題。
過去,醫學專家是以器官來對癌症進行分類,如肺癌、胃癌、肝癌等,而將來必然會按照基因來分類。腫瘤的治療方法也越來越復雜化,以前人們分析腫瘤會看其大小、個數,現在則會通過高通量測序來分析。總體上人們對於腫瘤成因的認識還是偏少,患者、醫生均需繼續提高自己對疾病的認知。
以乳腺癌為例,雖然乳腺癌的治療日益完善和規範,但過度診治依然存在。相比導管內癌仍被冠以「癌」的過度診斷、過度治療的問題更為突出。這主要體現在由於難以准確預測患者的復發風險及治療的獲益人群,部分患者不得不暴露於無效的過度治療。
專家認為,避免過度診治在根本上還有賴於對腫瘤發生、發展的分子機制的深入研究,揭示其生物學特性。不僅有助於對疾病的准確認識及定義,而且為優化治療方案、指導循證醫學基礎上的個體化治療提供依據。如基於對乳腺癌分子表型研究的使用,使部分低危乳腺癌患者避免接受過度化療。
免疫治療或成解決過度治療的根本
美國《科學》(Science)雜誌將腫瘤免疫療法作為2013年值得關注的六大科學領域之一。
免疫治療主要通過調動機體免疫系統達到抑制腫瘤生長和長期控制腫瘤的目的。由於化療存在免疫抑制作用,因此化療聯合免疫治療的模式曾經受到質疑。但是,隨著研究的深入,越來越多的數據顯示化療和免疫治療存在協同作用。2013年美國臨床腫瘤學會年會上報道的多西他賽聯合Ganetespib二線治療肺腺癌的隨機研究GALAXY-1結果顯示,對於診斷超過6個月晚期患者,多西他賽聯合 Ganetespib 組較多西他賽單藥組總生存時間顯著延長(18.7個月與6.4個月)。從另外一個側面說明,腫瘤的免疫逃逸以及可能存在的過度化療、過度放療不可避免地導致機體細胞免疫力下降。
從2000年開始,在經過10年臨床研究中,根據乳腺癌的不同轉移部位采用有針對性的治療方案,即化療聯合免疫重建的治療模式,患者術後5年生存率提高了55%。「化療+ 免疫」治療模式並不局限於全身治療,免疫治療局部注射用於治療惡性漿膜腔積液也取得了較好的療效,有效率達54%,獲益率(CR+PR+SD) 達81%,有效及穩定患者的中位緩解時間為20周,治療中無嚴重不良反應發生。
來源:全球華人抗癌新藥網
來源:全球華人抗癌新藥網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