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ursday, April 24, 2014

乳癌患不運動 死亡率飆升400

據衛生福利部資料統計,過去20年來,台灣乳癌發生率暴增兩倍,據國外研究顯示,罹患乳癌的女性若減少運動,死亡率將較不運動或者維持運動習慣者高4倍,但若保持運動習慣,則能有效降低4567%的死亡率,並降低24%復發率。 

2008年《臨床腫瘤醫學》期刊一項追蹤9年的研究記載,乳癌患者若減少運動,死亡率比維持運動習慣者將高出4倍。反之,若保持每周兩次快走3小時的運動習慣,死亡率降低67% 

研究進一步指出,甚至是在診斷罹癌後才開始運動的人,都能降低死亡率45%另外,2011年刊載在《醫學腫瘤學》期刊的研究也闡明,對於罹患乳癌後的康復者而言,運動能有效降低24%復發率、淋巴水腫,甚至降低憂鬱傾向。 

調查:47%乳癌病友 誤將勞動當運動 

中華民國乳癌病友協會(TBCA)於今201379月針對906位乳癌病友所做的「乳癌病友運動習慣與認知調查」結果顯示,乳癌病友罹病後,追求健康成為開始運動的最大主因(92.2%),其次為解除壓力(43.1%)。 

然而,近半數(47%)的乳癌病友誤將洗衣服(19.4%)、打掃家裡(30.2%)、帶小孩(5.0%)等勞動誤認為運動。 

萬芳醫院一般外科主任醫師謝茂志表示,對乳癌患者而言,真正的運動應該是每次達60分鐘以上,每周至少5天,並且心跳達到130下,會流汗會喘才能有效提升身體機能。 

建議術後患者以舒緩性的上肢運動,促進術後手臂淋巴循環;而對於治療中的患者,則以呼吸訓練與伸展性的運動為主,例如擴胸運動或瑜珈,幫助提升肺活量與避免關節沾黏與僵硬。 

另外,考量病患抵抗力較弱,建議於室內進行運動;而針對癒後患者,更應保持運動習慣,並以提升肌耐力的運動與有氧運動為主,強化身體機能與增強抵抗力。

Wednesday, April 23, 2014

癌症過度治療的四個表現

內容簡介究其原因,除了有診斷落後、治療不規范原因外,癌症病人的過度治療而致死,已經成為越來越重要的原因,需要引起我們的高度重視。

中國腫瘤統計年報顯示,中國每年患癌症的患者為350萬,中國每年死於癌症的患者為250萬。從疾病譜與死亡譜上看都占據前列。目前,世界上發達國家的癌症治愈率已達到65%左右。而目前我國只有25%左右。究其原因,除了有診斷落後、治療不規范原因外,癌症病人的過度治療而致死,已經成為越來越重要的原因,需要引起我們的高度重視。
  癌症患者的過度治療,主要表現為:

     一是對癌症手術,盲目鼓勵多切除周圍的正常組織,正常組織越切越大,越拿越多。嚴重地影響了患者的生存質量與後期功能康複。

  二是化療劑量與次數越來越大、越來越多。許多患者求生欲望強烈,做完正常化療,仍不放心,另選他家醫院與醫生繼續化療,殺死了大量人體的健康組織與正常細胞。

  三是放療也是如此。盲目要求增加放療次數,增加放療劑量,許多對放療極不敏感的癌症治療也被選擇了放療,結果是得不償失。

  四是選擇許多偏方、新藥等藥理尚未證實,藥效尚未了解的手段,進行盲目治療、死馬當作活馬醫,以毒攻毒,造成腫瘤病人的傷害與損傷。

來源:全球華人抗癌新藥網

Tuesday, April 22, 2014

針劑雙標靶新利器 抗乳癌骨轉移 

乳癌是影響女性健康隱形殺手,不僅發生率高居國內女性癌症第1位,更造成每年約1000多位婦女同胞的死亡。醫師指出,面對乳癌的威脅,病友更應樂觀積極接受治療,特別是對於有HER2陽性轉移性乳癌患者,若是有遠端骨轉移症狀,現已證實雙標靶治療能延長存活期,提供患者另一用藥治療新選擇。

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外科部歐陽賦醫師指出,乳癌患者當中,大約每4人就有1人為HER2陽性,由於HER2陽性癌細胞不僅繁殖能力強、分裂快速,即使手術切除後,不但復發率高,轉移風險也大,如果又與HER3的家族基因結合,癌細胞訊息傳遞能力更強,治療起來難纏又令人頭痛。
HER2致癌基因 治療重要指標
HER2是一種致癌基因,又稱「第2型人類表皮生長因子接受體」,它負責傳達細胞成長的訊號以及管制細胞的正常分裂;有些情況下,HER2基因變異會刺激細胞的分裂,使得細胞的成長加快。
證據顯示,HER2基因陽性往往與腫瘤迅速惡化及復發有關,病患的存活期短,且以荷爾蒙、傳統化學治療效果也較差,正因HER2基因惡化快速,需儘早積極控制,所以及早認識、發現HER2基因,是辨別治療乳癌方式的重要指標。

針劑型標靶治療 緩解患者不適
歐陽賦醫師強調,HER2陽性轉移性乳癌的治療目標,是希望能幫助患者活得更久、活得更好,帶給患者更多希望。同時減少化療時間,可以讓病患過更自在的生活,讓患者遠離化療的不適,大幅提升生活品質,不論是生理、心理都能回歸正常人一般。
目前抗癌治療方面,標靶療法是一種能夠鎖定癌細胞,釋放穿透癌細胞的物質,達到抗癌目的,先前的試驗也證實針劑型標靶治療,用在早期可以降低復發風險,抑制癌細胞的增長,晚期則能夠延緩疾病復發,這項發現提升了整體醫療前景的改善。
HER基因家族 增癌變轉移風險
基本上,HER基因家族除了HER2,還包括HER134等,過度表現的HER2基因,會與家族其他成員結合,刺激乳癌細胞內的訊息傳遞路徑,導致癌細胞增生,並提高癌細胞轉移風險。
其中以HER2HER3的結合,對癌細胞的訊息傳遞能力強,《抗HER2/HER3新標靶》則是作用在阻斷HER2HER3靠近結合,與《抗HER2標靶》兩者共同使用,可夾殺HER2信息路徑,抑制癌細胞生長,有機會幫助病患活得更久。

雙標靶治療 延長整體存活期
根據一項大型臨床實驗結果顯示,相較於過去HER2陽性轉移性乳癌標準療法(抗HER2標靶加化療),若再加上抗HER2/HER3新標靶,疾病無惡化存活時間可再延長6.1個月(達18.5個月),也可望從過去的平均3年達到4年,且副作用並未明顯增加 。
雙標靶治療已證實是目前治療HER2陽性轉移性乳癌的有效治療組合,在美國國家癌症治療指引中,也將「抗HER2/HER3新標靶」列為HER2陽性轉移性乳癌第一線標準治療。
【醫師小叮嚀】:
隨著醫學進步,乳癌的治療武器增多,若不幸罹癌一定要勇敢地接受治療,千萬不要輕言放棄;若能早期發現,存活率可高達95%45歲以上女性應每2年接受1次免費乳房X光攝影,以及早發現、及早治療。

資料來源:華人健康網


Saturday, April 19, 2014

乳癌急難補助可申請

乳癌發生的可能原因與生活飲食西化、攝取多量環境賀爾蒙與緊張壓力有關;如何預防乳癌,是近年許多團體乳癌防治宣導的重點。
勇源輔大乳癌基金會執行秘書何維嘉表示,今年開始將補助乳癌病友二項急難救助項目,包括早期乳癌患者HER2陽性,但是尚未有淋巴轉移的標靶自費用藥補助,以及乳癌患者乳房重建醫療補助。
另外,勇源輔大乳癌基金會從四月至六月並開設五大主題課程,邀請各領域臨床醫師與專家一起與病友對談、分享新知識,活動對象主要是罹病二年內的新病友家屬,或想了解乳房健康議題的社會大眾,第一場次四月二十四日上午在輔仁大學舉行,活動報名或洽詢請電2905-34022905-2526


Friday, April 18, 2014

雙標靶力抗轉移性乳癌

HER2陽性乳癌易轉移 乳友占比1/4
收治患者的彰化基督教醫院乳房中心主任、一般外科醫師陳達人表示,乳癌患者當中,大約每4人就有1人為HER2陽性,即使手術切除,術後復發率仍相當高。由於HER2陽性癌細胞不僅繁殖能力強、分裂快速,轉移風險大,如果又與其他家族基因如HER3相結合,將成為訊息傳遞能力更強的癌細胞,在治療上會是令人難纏又頭痛的問題。
不過,目前臨床在HER2陽性轉移性乳癌治療有新進展,除了原來的抗HER2標靶藥物,可在醫師評估下,再搭配2013年7月獲衛生福利部核准的「抗HER2/HER3標靶藥物」做雙標靶治療,提高治療的效果。

標靶治療 阻斷癌細胞雙管齊下
抗HER2/HER3新標靶與HER2標靶,透過雙標靶共同使用,在美國國家癌症治療指引中,已列為第一線HER2陽性轉移性乳癌推薦的標準治療。主要作用在於阻斷HER2基因接受器,避免與HER3靠近結合,以雙面夾殺HER2訊號傳遞路徑,阻斷癌細胞增生。
隨著醫藥科技的發展,HER2基因陽性的乳癌病患並不用感到害怕和絕望,只要切實配合醫師、接受治療,生存希望指日可待。而根據「CLEOPATRA」之大型臨床實驗證明雙標靶新治療組合,能讓整體存活期,可望從過去的平均3年有機會延長至4年以上,副作用並未明顯增加,大幅增加病患的生活品質。不過,目前雙標靶治療需自費
「雙標靶」則是治療新觀念!美國國家癌症治療指引已把抗HER2/HER3新標靶與HER2標靶共用,列為是第一線HER2陽性轉移性乳癌推薦的標準治療,藉由阻斷HER2基因接受器,避免與HER3靠近結合,雙面夾殺癌細胞增生。

華人健康網 

胡蘿蔔素 降低乳癌發生率

研究顯示,女性從小多吃富含類胡蘿蔔素的蔬菜以及水果,有助於降低未來罹患乳腺癌的發生機率。 類胡蘿蔔素,是一種光合色素,通常黃色、橘色、紅色或是深綠色的蔬菜以及水果當中,都含有這種類胡蘿蔔素。這種類胡蘿蔔素被認為具有抗氧化的能力,可以幫助預防疾病的產生。現在又有研究顯示,多吃含有類胡蘿蔔素的蔬菜、水果,可以幫助預防乳腺癌的發生。 
哈佛公共衛生學院的研究團隊認為類胡蘿蔔素具有保護的作用,所以他們收集了近6600名女性的健康數據,其中共有122名女性被診斷出罹患了乳腺疾病。經過分析後發現,類胡蘿蔔素攝取量最高女性們,至少可以降低5成的乳腺疾病的風險。 類胡蘿蔔素攝取量最高的女性,每周至少食用兩到三份,富含類胡蘿蔔素的蔬菜跟水果。而甚麼食物當中才含有類胡蘿蔔素呢?基本上只要是黃色、橙色、紅色以及深綠色的蔬果當中有含有類胡蘿蔔素。 

富含紅蘿蔔素前十名的蔬果
1.紅薯 每100公克有11509μg類胡蘿蔔素 
2.紅蘿蔔 每100公克有8332μg類胡蘿蔔素 
3.菠菜 每100公克有6288μg類胡蘿蔔素 
4.生菜 每100公克有5266μg類胡蘿蔔素 
5.南瓜 每100公克有4570μg類胡蘿蔔素 
6.哈密瓜 每100公克有2020μg類胡蘿蔔素 
7.紅甜椒 每100公克有1624μg類胡蘿蔔素 
8.杏桃乾 每100公克有2163μg類胡蘿蔔素
9.豌豆 每100公克有1250μg類胡蘿蔔素 
10.花椰菜 每100公克有929μg類胡蘿蔔素

資料來源: 好健康生活網 

Thursday, April 17, 2014

調整飲食僅半年 改善癌存者健康

新鮮且未經加工的飲食,確實有助改善癌症患者健康。癌症關懷基金會董事長陳月卿27日發表「癌存者飲食指導計畫」成果時指出,透過攝取天然食物及增加食物,有效改善患者體內膽固醇比例、降低尿酸值並控制血糖。台大生化科技系教授蕭寧馨表示,癌存者應多食用橄欖油、苦茶油及亞麻子油,也可適度藉由營養品補充維他命D。
現有或曾有癌症病灶而目前仍存活的患者稱為「癌存者」;台大營養室臨床組長郭月霞表示,罹癌原因有近三分之一與飲食相關,但台大有2千名癌症患者住院,營養師要兼顧所有患者已相當困難,遑論出院後繼續照顧其飲食狀況。蕭寧馨指出,癌存者消化及代謝功能都與常人不同,因此希望能針對癌存者設計完整的飲食指導,讓癌存者能夠自我照顧,才能減少復發及門診、住院比例。
癌症關懷基金會自2010年起推出4梯次的癌存者飲食指導計畫,要求癌存者像「寫日記」般紀錄每日飲食,再交由營養師就癌存者體檢紀錄調整菜單;營養師黃翠華指出,在5個月的指導計畫結束後,癌存者多能正確分辨6大類食物並估計食物份量;每日攝取的食物種類從17.6種增加到26.1種,特別是紅、黃及深色蔬菜與黃、黑、毛豆都有明顯增加,較不健康的精製澱粉則減少。
主導研究的蕭寧馨發現,平常有服用含維他命D營養補充品習慣的癌存者,或是必須仰賴流質食物的口腔癌患者,其血清中維生素D濃度較高。蕭寧馨解釋,維生素D與免疫力有關國外研究證實能有效降低罹患乳癌及大腸直腸癌風險,市售流質食物配方中添加的維生素D,對癌存者有益,因此她建議癌存者可在日常飲食外,適度補充維他命D。
另一方面,癌存者的血脂分析報告顯示,對癌存者健康較有益的n-3不飽和脂肪酸含量較一般人少,對其較不利的飽和脂肪酸比例則較高;蕭寧馨認為,癌存者在發病及治療過後,代謝油脂的能力也與正常人不同,因此從市售食用油含有的脂肪比例來看,她建議癌存者多吃橄欖油、苦茶油及亞麻子油,少吃葵花油、葡萄籽油及沙拉油,以免增加體內發炎機率,不利血管健康。

 台灣醒報記者 

對抗癌症 免疫NK細胞療法興起

統癌症治療方式包括手術切除、化學治療及放射線治療等三種,但這些治療法各有其死角或副作用,這是目前醫學上仍然無法克服的難題,因此醫學研究指向人體免疫系統的NK細胞療法,希望可以解決這些問題。
所謂NK細胞是人體內第一道與生俱來的免疫防線成員之一,也是對抗癌細胞或病毒最強、最有效的細胞。此外,NK細胞還具有調節免疫能力及和神經系統交互作用之能力。
有免疫學家就認為如果能夠大量繁殖增加NK細胞數量並將它回輸病人身體內,應可以達到抗癌、治癌及調節整體免疫系統的效果,相關療法已在歐美日本等地成為正式抗癌療法之一,台灣正在臨床試驗階段,甚至具開發異體NK細胞移植潛力,所謂異體NK移植是指用一等親的細胞來對抗疾病的技術。有業者看好NK細胞未來發展潛力,紛紛在台成立儲存銀行,也舉辦大型醫學講座,向大眾介紹NK細胞儲存的優點及應用。
不過德國也有研究發現,人體內NK細胞數量及活性,並非最多或最強便最好,有時甚至可能在病毒感染初期,因為這類細胞過於活躍,抑制其他細胞功能,造成反效果。

吃素罹癌率多1倍

吃素不見得比吃肉健康!國外一份最新研究發現,素食固然有優點,但素食者的健康和生活品質卻比較差,素食者的就醫頻率不但比肉食者高,且罹患癌症、心臟病、心理問題以及過敏比率更是重度肉食主義者的2至2.5倍。營養師認為,這與「不健康」的吃素方式有關就算吃素,也要避免高鹽高油、大量精緻澱粉。
根據美國哥倫比亞廣播公司(CBS)報導,奧地利格拉茨醫科大學(the Medical University of Graz)和奧地利社會醫療與流行病學中心最新一份針對奧地利民眾飲食進行的研究發現,素食者罹患癌症、過敏或憂鬱症等心理問題的風險較高。
不過,研究也指出,素食者確有健康的一面,比較少吸菸、喝酒,高血壓與中風機率較低,身體質量指數也比較低。
該研究團隊認為,這顯示奧地利的素食者比較不健康,比較常接受醫療,可能與素食者攝取較少動物性脂肪有關,但還需要更多的研究來證實,人類最合宜的飲食方式,還在未定之論。
營養師則建議,多攝取天然蔬果的素食較健康,但如果吃素仍維持高鹽、高油以及大量精緻澱粉的飲食習慣,一樣不健康,提醒素食者只要適量、補充維生素B群,搭配規律運動,就不需要擔心健康出問題。

資料來源: NOWnews – 2014年4月5日 上午9:39

Tuesday, April 15, 2014

乳癌患者治療副作用運動可改善

不少乳癌患者接受手術及藥物治療後出現副作用,包括肌肉的靈活性變差,透過運動,情況其實可以改善。  Alice曾患乳癌,切除腫瘤及部分淋巴腺,接受電療及化療後,手腳特別不太靈活。她說:手腳麻痺,藥物影響,不夠氣。仍然不夠氣,例如和你傾談一段時間,人已經不舒服,當時是這樣的。  她按醫生建議定期做運動,又學習氣功,藥物的副作用減少了很多。醫生指不少乳癌患者,因為手術加上之後的治療影響,出現副作用,有部分人活動能力受到限制。  港大臨床腫瘤學系臨床助理教授曾詠恆說:因為手術後會因為傷口纖維化,皮膚有硬化,活動能力會減低,如果病人再加上需要,手術後電療,副作用影響骨骼、肌肉的活動能力,也會再進一步減低。如果我們不做運動,人的體質肌肉功能各方面,可能變得沒有那麼活絡,以及輕鬆。 

 醫生指出,本港不少乳癌患者在四十多歲發病,這個發病年紀比外國統計早了大約十年,而其中高脂肪飲食及缺乏運動,是患上乳癌的高危因素  香港大學中醫學院招募乳癌新症患者參與研究不同的運動,如何加強乳癌患者康復進度。港大中醫藥學院副教授陳建萍說:運動首先從整體上來說,調整我們的陰陽氣血,促進經脈的疏通,這樣氣血流暢就是好了。她表示從中醫角度,精神壓力及情緒問題都會增加患上乳癌症的風險。  乳癌康復者適合何類運動,醫生建議多做伸展運動,好似瑜伽,游水都幾適合因為不少乳癌患者都會切除腋下淋巴,令雙手很易水腫,有時甚至會很痛,運動可以減輕水腫,手術後初期應該避免拿重物

資料來源:無綫新聞


新手媽媽產後異常脹奶 竟是晚期乳癌

一名30歲的新手媽媽,生產完後開始脹奶,原以為這是產後的正常現象,因此每日定時哺乳與擠奶,但長時間下來發現乳房持續感到腫脹不適,心裡覺得異常便前往就醫檢查,竟意外確診為HER-2型乳癌,且癌細胞已有轉移的現象,為人母的喜悅瞬間跌到谷底,內心害怕無法陪伴孩子長大。所幸在先生的支持與陪伴下,新手媽媽積極接受醫師詳細的檢查、評估,決定使用化療藥物歐洲紫杉醇搭配白金類藥物以及標靶藥作為治療方式,近兩個月的治療後,發現腫瘤已完全消失,患者對於治療成效感到非常開心,心中更對於可陪伴孩子成長感到欣慰。高雄長庚醫院血液腫瘤科主任饒坤銘醫師便提醒,懷孕前後的脹奶情形使得許多婦女容易忽略乳癌症狀,因此懷孕女性們應格外注意。

全球乳癌發生率逐年攀升,台灣也難倖免,高雄長庚醫院血液腫瘤科主任饒坤銘醫師表示,癌症發生率年年攀升,預計到2035年,全球罹癌人數將高達2400萬人,遠比現在多出1000萬人,以台灣乳癌而言,一年即有1000個新增案例,而99年罹患人數更較98年增加了15%之多,增加幅度為女性癌症之冠。

所幸現今癌症治療已朝向個人化邁進,臨床上先確認患者的腫瘤期別、類型及評估病患身體狀況後,再從各種治療方式(包括手術、化療、放射治療、荷爾蒙治療、標靶治療等)中挑選出最適合的搭配,依患者病況採取「量身訂做」方式以得到最好治療效果

依乳癌最新治療指引,在術後根據四種亞型給予不同的藥物治療,分別為管狀A型、管狀B型(共佔50~60%)、HER-2型、三陰性型(各佔25%)。管狀A型可採用荷爾蒙治療;早期管狀B型需視身體狀況選擇化療或荷爾蒙療法;三陰性型則以化療為主,尤其若投予歐洲紫杉醇,皆可得到很好的成效。

饒坤銘醫師進一步說明,其中惡化速度較快且容易轉移的HER-2陽性型,具臨床經驗而言,轉移機率高於管狀A7倍之多,且一旦轉移至腦、肺部後,對於藥物治療成效較差,此外,復發機率更是其他亞型的2倍。而近幾年臨床發現,透過「個人化」治療方式,HER-2乳癌患者若選擇標靶藥物加歐洲紫杉醇,或是再加白金類藥物作為治療方式,可有效降低50%的復發率,平均存活率更高達九成。

至於許多癌患擔心的化療副作用,饒坤銘醫師認為是「必要之惡」,由於消滅癌細胞過程中一定會影響到正常組織,引起噁心、嘔吐、掉髮等情形,但這些都會在療程結束後消失,且必要時可與醫師反應,協助開立藥物皆可有效降低副作用造成的不適。最後,饒坤銘醫師提醒,當得知罹癌時一定會恐慌、害怕,但是要知道現在輔助藥物的選擇越來越多,只要積極配合診治,先確定乳癌期別、類型,再依身體狀況擬定最適合的治療計畫,採「量身訂做」方式,加上結合內科、外科、放射腫瘤等各專科的力量,一定能成功戰勝癌症!

資料來源:華視新聞


Monday, April 14, 2014

多吃類胡蘿蔔素蔬果 乳房卡健康

美國最新研究發現,小女孩如果攝取含豐富類胡蘿蔔素的蔬菜、水果,長大後乳房會比較健康,較不容易罹患良性乳房疾病,而有些良性乳房疾病會增加乳癌發生機率。
類胡蘿蔔素是一種天然色素,許多橘色、紅色、黃色蔬果都含有類胡蘿蔔素,像橘子、木瓜、胡蘿蔔等食物都含有類胡蘿蔔素。學者認為,類胡蘿蔔素是一種抗氧化成分,可以幫助預防疾病。
良性乳房疾病是指乳房雖有病變,但並非癌症,是多種乳房疾病的總稱。不過有些良性乳房疾病會增加乳癌風險。
美國布萊根婦女醫院、哈佛大學公共衛生學院博士後研究員卡洛琳布克為研究首席作者。她表示,很多研究都在專研類胡蘿蔔素與乳癌之間的關聯性。不過研究結果各有差異,但大體來說,學者多半認為類胡蘿蔔素對身體具有保護效果。
研究團隊以近六千六百名女孩為研究對象,分析其一九九六年到一九九八年間的飲食習慣,到了二○○五年、二○○七年與二年,再比對她們的乳房健康紀錄,其中有一百二十二人罹患良性乳房疾病。
研究人員分析這些女孩的類胡蘿蔔素攝取量,結果發現,豐富類胡蘿蔔素似乎可以對乳房產生一些保護效果。攝取最多類胡蘿蔔素的女孩長大後出現良性乳房疾病的機率只有攝取最少者的一半。這些攝取較多類胡蘿蔔素的女孩每星期都會攝取兩、三份富含類胡蘿蔔素食物。研究成果發表於五月號「兒科」醫學期刊(Pediatrics)。
其他像酒精攝取量、運動量、家族史、身體質量指數等都會影響良性乳房疾病發生機率,研究已經納入這些變數。卡洛琳布克指出,造成這樣的結果部分原因可能是類胡蘿蔔素帶有抗氧化效果,可幫助除去自由基等有害物質。這次研究以天然食物攝取為主,並非營養補充劑,因此還是建議民眾多攝取天然食物。


資料來源: 台灣新生報

Sunday, April 13, 2014

喝多少番茄汁有防止乳癌的功效

加拿大氰化物大學研究人員發現,
番茄汁內所含的番茄紅素具有防止乳癌的效果,特別是像番茄醬、番茄汁或是番茄湯等經過加工的番茄食品的番茄紅素特別容易為人體吸收降低罹患乳癌的效果比直接生吃番茄還要好。
如果達到預防效果每天須吸收廿五毫克的番茄紅素 

英國『衛報』報導,
前此有研究顯示食用番茄可以減少男人罹患攝護腺癌和心臟病機率,而這項由一家茄醬公司贊助的研究則發現,番茄呈現紅色的番茄紅素可以預防乳癌、子宮頸癌、前列腺癌、結腸癌與心臟病,其中又以預防乳癌的效果特別顯著。

Friday, April 11, 2014

乳癌治療一定要切除乳房嗎

Q:乳癌病友稱呼自己為「少奶奶」,乳癌治療一定要切除乳房嗎,什麼情況下可以保留乳房?
A與過去相比,乳癌手術觀念有著極大的改變,百年前認為乳癌治療應該要把整個乳房切除,現在認為「開得大不一定比較好」(Bigger is not better)。
畢竟乳房是女性身體形象的一部分,是自尊、美麗和自信的象徵。且經研究證實,乳房保留手術加上術後放射線治療,與傳統乳房全切除術的預後相同,所以現在的治療觀念,傾向盡量保留乳房。

一般也認為,相較於乳房全部切除,乳房保留手術對患者的身心衝擊較小。
乳房保留手術又稱乳房局部切除手術」,一般適用於乳房腫瘤小於3公分,腫瘤不是長在乳頭或乳暈下方、無多發病灶的第一、二期乳癌患者。
不同於乳房根除手術切除整個乳房組織,乳房保留手術只針對腫瘤,切除腫瘤及其附近的部分正常乳房組織,視情形醫師也會摘除部分腋下淋巴結,即所謂哨兵淋巴結手術。
進行乳房保留手術後,患者必須接受放射線治療,減少局部復發的機率。
總之目前對乳癌手術的態度是「Less is more」,傾向盡量減少手術範圍,但在腫瘤和正常組織間,還是得保持「安全距離」,不能讓手術切除邊界還有殘留的癌細胞,目前認為切除原位癌的安全距離為0.1公分,侵襲癌則至少要有0.2公分
乳房保留手術的優點是可以盡量保留乳房外形,使患者肌肉張力及手臂腫脹的情形能降到最低
不過,對於部分乳房較小的患者,乳房形狀可能因此略有改變,或與另側乳房不對稱。


資料來源: 聯合新聞

Thursday, April 10, 2014

吃多少飽和脂肪易罹患乳癌

英國科學家新完成的研究顯示每天攝取脂肪量超過九十公克的婦女,罹患乳癌的可能性比攝取脂肪量低於四十公克的婦女多出一倍。

由英國醫學研究委員會人類營養小組副主管賓翰女士所領導的研究,對於一萬三千多名婦女每天的飲食項目,逐日加以記錄,並和她們罹患乳癌的比率相比對,結果發現高脂肪食物和乳癌之間有明顯的關連。

這位科學家表示,容易引發乳癌的飽和脂肪,多半存在於高脂牛奶奶油、肉類以及一些用來製成餅乾蛋糕穀類

英國癌症研究協會科學資訊部門主管華克認同此項研究的結果。他呼籲婦女注意飲食健康,以降低乳癌的發生率。

Tuesday, April 8, 2014

乳癌中醫輔助療法

中醫師蔣志剛表示,中醫稱乳癌為乳石癰、乳岩、妒乳等,常跟肝脾、衝任兩脈有關係,這種癌症屬於發展時間長而預後很差的特殊病症,雖然西醫療法為乳癌主要治療方式,可使腫塊消失,但仍有癌變或復發轉移可能性,建議配合中醫療法,有助於降低前述症狀發生的機率。
患者在治療初期產生情志鬱結、肝脾損傷等現象者,適合予以疏肝解鬱,可使用當歸、柴胡、薄荷、甘草、茯苓、梔子、芍藥、白朮、煨薑、牡丹皮等中藥材;如果患者發生衝任失調、月經失準等情形者,適合予以調理衝任,可使用仙茅、當歸、知母、黃柏、巴戟天、仙靈脾等中藥材。
治療後期常以補養氣血為主,如果患者出現氣血虛虧、正虛邪實的話,適合使用可以調理肝脾、補養氣血的中藥材。
針灸療法也適合輔助治療乳癌,如果患者接受手術之後發生上肢水腫、活動障礙的時候,針灸宜取患側肩骨禺、內關、曲池、外關、神門等穴位;如果患者接受手術之後產生創口癒合不良情形的話,針灸宜取氣海、關元、足三里等穴位。
蔣醫師指出,患者接受西醫治療時適合搭配藥膳食補方,如胃口不好的患者可以吃穀芽麥芽茶、番薯扁豆金粥等食物;氣血不足的患者,可以在三餐裡面搭配當歸煲。
如果患者正在接受放療,最好忌吃辛辣類、香燥類、油炸類等刺激性物質。放療時可能會出現灼熱傷陰、熱鬱傷津、口乾舌燥等現象,像這種情況可多吃滋潤清淡、甘寒生津的食物,包括蓮子、冬瓜、菱角、水梨、鮮藕、西瓜、香菇、銀耳等皆是;如果放療後出現口乾、咳嗽等症狀,可食用雪梨魚腥草湯,如果出現咳血、身熱的話,可以食用蘆藕柏葉煎,如果精神倦怠、胃口差,可飲用黃精玉竹飲。
接受化療的時候,可能會出現噁心、嘔吐等消化道反應,以及造血功能受損而產生得血象下降等情形,像這種情況應注意增加食慾、多吃營養豐富的食物,包括番茄、雞蛋、木耳等皆是,既可以補血又能夠健脾養胃。不過,患者宜忌腥味,以免引起消化道不良反應。

抗乳癌 新實驗藥效果顯著

美國輝瑞大藥廠(Pfizer)今天表示,初期臨床試驗顯示,實驗性藥物palbociclib在治療晚期乳癌上有不錯的效果。
美聯社報導,全球第2大藥廠輝瑞表示,165名病患的臨床試驗發現,實驗性藥物palbociclib可避免乳癌惡化,效期長達20.2個月,優於現有藥物的10.2個月。
Palbociclib是新型癌症用藥,透過鎖定特定蛋白質來抑制腫瘤惡化
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UCLA)副教授、主導研究的芬恩(Dr. Richard S. Finn)在美國癌症研究學會(American Association for Cancer Research)年會發布臨床試驗結果。
美國食品暨藥物管理局(FDA)很可能會要求廠商擴大臨床試驗人數,才會核可palbociclib,不過FDA有時會加快有療效藥品的審核速度。

 中央社華盛頓 

如何避免癌患營養不良

癌症患者體重就是評估營養不良的指標,若患者體重下降太多,甚至一個月內就超過5%,就恐是營養不良的徵兆;凃宜辰說,要讓癌患獲得營養又能補充體力,其實治療前後都是主要關鍵。
營養師凃宜辰進一步說明,治療前5至10天,建議攝取高熱量、高蛋白的食物,像是精胺酸、麩醯胺酸等,而在治療期間,因由胃口不佳,營養補充不足,且可多使用像質地軟嫩的食物、或將食物切成細碎、打成流質等方式,讓患者快速補充所需營養。
像是巧克力香蕉奶昔,營養就相當於2碗白飯、2.5份蛋白質及1.5匙油脂,熱量也達600卡,一次可攝取一杯,讓患者直接補充營養;大林慈濟醫院腫瘤中心主任蘇裕傑提醒,患者應避免聽信偏方,若必要時,也可諮詢相關的營養師,正確補充營養,才能有體力對抗疾病。

 健康醫療網 

Adjuvant Therapy in Early-Stage ER-Positive, HER2-Negative Invasive Brea...

Monday, April 7, 2014

緻密乳房:隱藏的健康風險

你有緻密乳房嗎?

所謂的緻密乳房,是指乳腺和結締組織比較多,脂肪比較少,而非緻密乳房的脂肪則比較多。在X光片中,緻密的組織和腫瘤都會呈現白色,因此比較難評估,反之,脂肪在X光片中不會顯現出來,因此比較容易發現腫瘤。

有緻密乳房的女性,罹患癌症的風險比較高,是因為乳房緻密表示乳房中有比較多組織生長,生長越多,就越容易發生癌症。此外,緻密乳房也比較容易在檢查時遮蔽腫瘤,無法及早發現疾病。也就是說,有緻密乳房的女性具有雙重風險:本身罹患乳癌的風險就比較高,同時也比較難檢查出乳癌。

估計美國女性中,大約有30%至40%有緻密乳房。年輕女性、不曾生育、高齡產婦,以及接受賀爾蒙治療的女性,較容易有緻密乳房。體重過重的女性,比較不會有緻密乳房,因為她們的乳房通常比較大、脂肪比較多(但是肥胖會因為其他原因提高停經後罹患乳癌的風險,所以仍然必須小心)。有緻密乳房的女性,家族中曾有人罹患乳癌的比例也比較高。每次懷孕過後,乳房的密度都會降低,停經之後,乳腺組織會萎縮、脂肪增加,也會降低乳房的密度,但目前還不清楚乳癌的風險是否也會隨之降低。

有些研究發現,乳房密度具有人種差異。一項英國研究發現,來自南亞、南美洲與加勒比海的女性,乳房密度比白種人低,也許能夠說明為何白人的乳癌發生率高於其他人種。研究人員發現,人種差異有部份來自體重、賀爾蒙治療、生育經驗等。針對雙胞胎進行的研究,顯示乳房密度和遺傳有關。

建議:不論乳房密度如何,站在預防醫學的角度,女性應於來月經的第7-10天作乳房自我檢查,40歲以上的女性,定期作乳房檢查。

 

資料來源: 世界新聞網 

多攝取維生素D 可提高乳癌存活率

抗癌新發現!維生素D可以幫助對抗乳癌細胞 抗癌研究(Anticancer Research)的報告指出,維生素D在乳癌存活率上扮演重要的角色,因為身體維生素D濃度較高的乳腺癌患者的存活機率,跟維生素D濃度較低的乳腺癌患者相比,存活機率竟然高出兩倍。因此,維生素的補充D被認為可以做為乳癌治療上的輔助。


抗癌新發現!維生素D可以幫助對抗乳癌細胞 抗癌研究(Anticancer Research)的報告指出,維生素D在乳癌存活率上扮演重要的角色,因為身體維生素D濃度較高的乳腺癌患者的存活機率,跟維生素D濃度較低的乳腺癌患者相比,存活機率竟然高出兩倍。因此,維生素的補充D被認為可以做為乳癌治療上的輔助。 維生素D可以抑制癌細胞的擴散 維生素D之所以能夠發揮對抗乳癌的效果,是因為維生素D的代謝物可以連接蛋白質,並且防止具有攻擊性的細胞分裂,如此一來就能抑制腫瘤細胞的生長,以及在血液供應中的擴張

 多吃黑木耳 可以幫助我們補充維生素D 所以,很顯然地不管我們有沒有罹患癌症,補充維生素D對於癌症預防都很有正面效應。但該怎麼做才能補充道維生素D呢?其實,很少有食物含有天然的維生素D,黑木耳、乾香菇、鮭魚以及秋刀魚是少數含有維生素D的食物。雖然我們能從食物當中攝取到的維生素D不多,但是我們的皮膚只要受到陽光的照射,自然就能在體內合成維生素D,而且只要短短10分鐘左右的日曬,就能補足一天所需要的維生素D

資料來源: 好健康生活網 

勤做瑜伽 提高乳癌患者生活品質

罹患乳癌的婦女,如果勤做瑜伽運動,能有效提升患者的身心平衡,並提高生活品質。
一項由美國德州大學安德生癌症中心整合治療科教授柯翰(Lorenzo Cohen)所率領的團隊,最近發表研究指出,瑜伽運動比簡單的伸展運動或完全不運動的乳癌病患,具有正面且持續性的幫助。
這項研究是蒐集163名乳癌婦女,其腫瘤分期由0到第3期都有,追蹤她們在接受放射治療前、後,是否因做瑜伽運動而改善其身心狀態。其中有53人是瑜伽組,56人是做伸展運動,另有54人則是控制組,既不做瑜伽,也沒做伸展運動。前兩組的運動頻率都是每周做三次,一次一小時。
研究人員並讓所有受測者填寫生品活品質問卷,以及自覺有無疲倦感、憂鬱症狀、睡眠品質,並蒐集患者的唾液檢體來測量其壓力荷爾蒙的變化。
結果發現,在所有病患接受放射治療後,從事瑜伽運動組比起其餘兩組病患,不論在第一、第三或第六個月都能明顯提升乳癌病患身體的活力,而且能有效調節體內壓力荷爾蒙,讓患者生活品質大為提升。
文章取材於今年41發表的「臨床腫瘤學期刊」(Journal of Clinical Oncology)。
資料來源: 聯合報 

晚孕、不育女性 成乳癌新高危險群

現代社會中,高齡產婦或高齡未生育的女性越來越多,導致乳癌患者逐年增加。過去幾個月才發現一例這類乳癌患者,現在則一到二週就會收治一名患者,由此可見,定期做乳房X光攝影檢查有其迫切性。

  國民健康署調查三年以上不做抹片的女性,發現不同世代女性有不同迷思,30歲至60歲職業婦女理由多為「不好意思」、「太忙沒時間」,60歲以上婦女則覺得「已停經」、「年紀大了」就可不必篩檢,婦女普遍有「身體健康」就不需要做篩檢的觀念。

  國健署癌症組組長吳建遠呼籲,婦癌篩檢的目,就是讓無症狀的民眾提早發現,若等到有症狀才做篩檢,往往錯失黃金治療時機。無論是子宮抹片或乳房攝影,都能發現逾8成的早期個案,只要早期接受治療,便能增加重拾健康的機會。

木酚素 幫助遠離乳癌風險

麻籽油,顧名思義,是種自亞麻籽提煉出來的油品,它除了有豐富的Omega-3脂肪酸外,還含有相當大量的木酚素(lignans),而木酚素正是對抗乳癌的關鍵成分。

  根據加拿大的研究,他們對比分析了2,999名患有乳癌的女性,以及3,370沒有罹患乳癌婦女的飲食結構。結果顯示,那些平均每個月都食用至少1/4杯亞麻籽的停經婦女,她們罹患乳癌的風險比起都不食用亞麻籽(或是亞麻籽油)的女性少了28%。值得注意的是,就算每個月食用一片具有亞麻籽成分的麵包,同樣也有降低罹患乳癌風險的作用。

  研究人員說,亞麻籽中的木酚素擁有強大的抗氧化能力和抗雌激素的物質,這應是可以預防乳癌的原因。雖然上述的數據僅是分析的結果,不具有直接的因果關係,但從動物研究亦可發現,木酚素可成功地抑制乳癌細胞的生長、轉移,並導致程序性細胞走向死亡。除了亞麻籽油含有高量的木酚素外包含全穀物、糙米、堅果和豆類等亦有木酚素的成分存在。

Sunday, April 6, 2014

癌友只吃蔬果 死於惡病質機率增

多吃蔬果能預防癌症發生;然而,有癌症患者卻只吃蔬果,認為肉類是導致罹癌的主因。營養師指出,其實多數癌症患者死於「惡病質」,也就是營養不良,僅少數因癌症本身而死亡。建議癌友的飲食要多攝取優質蛋白質,如黃豆、雞蛋、魚肉,以及蔬果,並補充維生素D,千萬不可只吃素。
郵政醫院營養師黃淑惠表示,惡病質會影響全身器官,包括體重減輕、疲倦、蒼白、貧血、消瘦憔悴等,身體會呈現一種虛弱的狀態,也就是所謂的營養不良,容易增加患者發生感染、器官衰竭,甚至死亡的風險。
「多數癌友死於營養不良!」黃淑惠指出,據統計發現,有8成的患者因營養不良而死,僅2成死於癌症腫瘤本身,當身體長期缺乏營養,電解質會不平衡、賀爾蒙分泌、新陳代謝也會異常,就會增加死亡機率。
黃淑惠建議癌友,每天的熱量攝取要足夠,並多吃富含優質蛋白質的食物,如黃豆、雞蛋、魚肉等,以及多種蔬菜,水果最好在餐與餐間食用,或當做點心。另外,也可適時補充維生素D,可提升免疫力。

資料來源: 健康醫療網 

Saturday, April 5, 2014

一份蔬菜就可以降低16%死亡

天天7~10份蔬果 降癌症發生率
英國倫敦大學因此自2001年開始到2013年之間,針對6萬5千名民眾做長期的飲食習慣調查,每天攝取1~3份新鮮蔬果,與完全不吃蔬果的人相比,可以降低14%的死亡機率,每天吃3~5份的可以減少29%,每天吃5~7份可以減少36%;而攝取7份以上更可以降低42%的死亡率,顯示蔬果攝取量越大、健康效益也更高。
另外,研究也發現蔬菜本身的保健功效比水果要高得多,每吃一份蔬菜就可以降低16%死亡率,然而每一份水果僅降低4%的死亡率,此外罐裝或冷凍水果反而增加了17%的死亡率,因此,建議民眾選擇一天吃5份蔬菜+2份水果的比例,就能均衡補充身體所需纖維質及營養,還能減少死亡率。
多色蔬果均衡吃,抗氧化更佳
荷蘭瓦罕寧恩大學(Wageningen University)在美國心臟協會出版的Stroke期刊發表的研究顯示,多吃白色果肉的蔬果,例如蘋果、梨子、白花椰菜等可降低中風機率,日吃25克白肉蔬果,就可降低9%中風風險。
另外還有像橙黃色蔬果幫助眼精與皮膚健康、紅色蔬果幫助維持泌尿系統、消化系統健康,綠色蔬果含有異硫氰酸酯,對於預防癌症有很好功效等,各種不同顏色的蔬果盡量在一天三餐中分配攝取,就能對促進身體健康、降低死亡率達到很好的效果

悲傷過度或患“心碎綜合症增加罹癌率

古人云“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如今的科學家發現,人悲傷過度可能患上“心碎綜合症”,真的會導致死於心碎。
  “心碎”,這個人們常用來形容悲傷程度的詞彙,成了一種病症的學名。美國《新英格蘭醫學雜誌》刊載美國約翰斯·霍普金斯大學亨特·錢皮恩等人的一篇文章,將由悲痛或震驚所引發的胸痛、憋氣和呼吸短促等一些類似於心臟病的症狀稱為“心碎綜合症”。
  醫生發現,失去親人的第一個月內,患上心力衰竭或中風的危險增加一倍。失去親人一年內,死亡率比其他任何時間高6倍。這個現象解釋了許多人在失去伴侶後1年左右,為何身體狀況不斷下降甚至突然去世。
  心碎綜合症有許多複雜原因,但皮質醇的產生被認為是最大的問題來源之一。皮質醇是腎上腺釋放出來的化學物質,在對危險作出的“戰或逃”反應中扮演著重要角色。皮質醇的激增使血糖水準升高,致使肌肉更快工作,能讓大腦獲取更多能量,加快受損部位的癒合速度。從進化角度來看,它是有益的。但如果人長期陷入精神痛苦中時,這種激素就會在血液中達到有害水準,影響許多身體部分。心碎綜合症危害有多種表現形式:
  免疫系統在抵抗癌症中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喪失親人使皮質醇水準升高,這可能削弱免疫系統。
  瑞典科學家開展的一項研究表明,失去丈夫的女人患上乳腺癌的幾率比沒有失去丈夫的婦女高兩倍。一項針對6000多個以色列家庭的研究顯示,癌症發病率在因戰爭而失去兒子的父母中更高。不過,英國癌症研究中心說,梳理出喪失親人和癌症間的具體因果關係很難,因為增加癌症的危險因素太多。

每天3個桃,防乳癌

英國《每日郵報》3月26日報道,美國一項新研究發現,每天吃3個桃子,有助於預防乳腺癌。
  美國得克薩斯農工大學農業生命研究中心食品科學家扎瓦洛斯博士完成的最新動物試驗發現,桃子提取液可以抑制惡性乳腺癌細胞的進一步擴散。經過測算,試驗中使用的桃子提取液劑量相當於每天吃2~3個桃子。
  扎瓦洛斯博士表示,桃子中的酚類複合物具有抗擊乳腺癌和防止癌擴散的功效,可以抑制癌細胞而不會殃及正常細胞。新研究的最大亮點是,這類物質可以防止癌細胞的轉移。新研究表明,在日常飲食中,每天吃兩三個桃子有助於預防和應對致命乳腺癌。
  美國營養學家伊恩·馬爾伯表示,吃水果能比喝果汁獲得更多的纖維素等營養物質,保健功效更全面。

資料來源: 生命時報

Friday, April 4, 2014

乳癌患者五成有脂肪肝

國人脂肪肝20年激升18倍(2014/2/20) 發現過去二十年成年人脂肪肝比率激升十八倍,每兩人就有一人脂肪肝,主因為太晚用餐、飲食西化又不運動。研究人員分析三萬六千二百零八名受檢者資料,發現脂肪肝比率隨年齡上升,四十歲以上超過六成有肪肝,七十歲以上更高達七成五,男性盛行率為女性的一點八倍。肝病防治基金會副執行長粘曉菁指出,脂肪肝已成為普遍文明病,肝基會調查發現,近五成男性上班族、四成女性上班族有脂肪肝,至偏遠鄉鎮義診時,曾發現脂肪肝比率高達六、七成。值得注意的是,近幾年脂肪肝出現年輕化趨勢。聯安診所院長鄭乃源指出,門診常有不少體型偏瘦的二十多歲青年人被測出脂肪肝,這代表愈來愈多瘦子因不良的生活型態及飲食習慣,導致肝臟異常。得知結果時他們幾乎都無法置信,直說「不是胖子才有脂肪肝」。鄭乃源說,脂肪肝與代謝症候群、動脈硬化、體重過重、體脂率過高等疾病息息相關。長期脂肪肝可能引發心血管疾病、慢性疾病,檢出動脈硬化及大腸癌患者,超過六成有脂肪肝,乳癌患者超過五成有脂肪肝。進一步分析發現,腰圍、血壓、高密度膽固醇、飯前血糖、三酸甘油酯等五大指標,有三項超標,則有九成機率有脂肪肝,如只有一項超標,也有五成機率有脂肪肝。但即使五項指標都正常,也有三成機率有脂肪肝。鄭乃源認為,重口味、沒規律運動、長期處於高壓環境等,是脂肪肝的危險指標。他建議減少攝取形成脂肪肝的飲食,例如酒類、精緻加工食品,以及高熱量、高油等食物,切記不在晚間八時後進餐,晚餐以優質蛋白質及高纖蔬果為主。因為太晚吃,多餘熱量就會轉化成脂肪。他提醒,基礎的腹部超音波雖能掌控肝臟狀況,但針對長期處於高危險生活型態的上班族,建議依個人需求增加進階輔助檢查,搭配健康飲食原則,終結脂肪肝的威脅。1.飲食力求口味清淡,多吃高纖蔬果,避免高油、高糖、高熱量等重口味食物。2.晚間8時以後避免進食,以免多餘熱量轉化為脂肪。3.養成運動習慣,提高身體代謝率。4.維持正常體重。5.適當紓解壓力。


資料來源/聯安診所院長鄭乃源

Thursday, April 3, 2014

乳癌手術後為何要化療?



        乳癌手術主要是將肉眼可見的腫瘤、淋巴等切除和取出,但可能有殘餘的癌細胞未被清除,留在局部位置,或隨血液循環,相隔一段時間後有機會轉移到身體某個部位復發。所以,乳癌手術後的化療是屬於鞏固治療一種,目的是把殘餘癌細胞完全清除,減低復發機會。

        當然,決定病人是否要做鞏固治療,以及需要哪些鞏固治療,要看很多因素。首先是看病人乳癌期數,再配合其他腫瘤特性如淋巴轉移、癌細胞生長速度、賀爾蒙指標、標靶指標等綜合考慮。可選用的療法除了術後化療,還有標靶藥物、電療、賀爾蒙藥物等,醫生會視病人腫瘤的特性,選擇合適療法。例如腫瘤屬早期,沒有轉移,上述各項因素理想,有時可考慮只用賀爾蒙藥而暫不需用化療藥。

        術後化療一般都是打點滴(靜脈注射),讓藥物慢慢進入身體,而不同的藥物會有不同的滴藥速度和時間。副作用方面,現時的乳癌化療藥已比過往大幅減輕,再配合止嘔藥、補充白血球的藥等,副作用對病人的影響已相對少了。馬天慧醫生內科腫瘤科專科醫生

      來源  安健腫瘤治療中心  
2014/4/2 上午 08:41:10

乳癌併發手臂水腫 別置之不理

乳癌患者如果癌細胞擴散,切除腋下淋巴結,有10%-30%的患者會因組織液阻塞,導致手臂水腫,出現手麻、手無力等不適症狀。若遲遲不理會,嚴重者恐怕會腫成「米其林」手臂,得動大手術消腫,但是造成的肌肉萎縮、關節僵硬問題卻難以恢復。

64歲的張姓婦人4年前發現罹患乳癌,切除左乳腫瘤和左側腋下淋巴結。半年後發現,左手開始腫脹,還逐漸變硬,她忍了3年,左手臂比右手粗了5公分,重量多出1.5倍,手臂腫脹、緊繃,且無力,超過3公斤的重物就不能提。不但沒法做家事,出門也要穿長袖,掩飾雙臂大小粗細不同,讓她很困擾。
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國際醫療中心院長、整形外科醫師陳宏基指出,身體組織液中有10%是大分子成分,包括蛋白質等,需經由腋下淋巴結運輸到淋巴管,但淋巴結摘除後,組織液無法回流,就會出現阻塞,蛋白質沉澱,造成皮下組織纖維化、手臂水腫,壓迫到神經,使得手麻、無力。
陳宏基為張婦進行移植手術,從右腹股溝處移植3個淋巴結到左手腕,並銜接靜脈,讓淋巴結能把組織液中的大分子變成小分子,再從靜脈排出,左手臂逐漸消腫,現在幾乎恢復原狀,也能施力。
陳宏基指出,不只乳癌患者,其他癌症患者如果因癌細胞轉移,必須切除腋下淋巴結、骨盆腔或是腹股溝的淋巴結,都可能造成組織液阻塞、肢體水腫,建議術後就做淋巴水腫評估,及早發現治療,可透過穿壓力衣、水腫治療機或物理治療改善,僅10%要手術。
如果置之不理,不但會持續腫大,也會肌肉萎縮、關節僵硬,最後得動大手術消腫,還無法恢復功能。
來源自由時報2014-04-03

乳癌切除 術中放療免奔波

早期乳癌治療能畢其功於一役!開刀切除腫瘤同時能在術中直接做放射線治療,不必在術後持續6週、每天回醫院做放療。
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一般外科主任姚忠謹指出,一般早期乳癌(2期以下)治療,切除乳房腫瘤後,還要持續放療5到7週,每週5天、每次半小時,住在偏遠地區不便或要上班者也得中斷放療,相當不便,甚至有肢體殘障的患者無法配合後續放療,被迫切除全乳,以永絕後患。
姚忠謹說,現在腫瘤切除手術結合術中放療,挖除腫瘤後,直接把放射源放進乳房組織內,以較高劑量的放射線治療半小時,一次做完全部療程,不用術後還要回醫院做體外放療。
體外的放療即使放射線劑量較低,但範圍大仍可能傷及心肺,還有兩成會使皮膚破皮、潰爛和結疤,術中放療位置精準,不傷及周邊器官組織,保持乳房外觀。姚忠謹說,今年2月《The Lancet》(刺胳針)學術期刊發表研究近5年接受術中放療3千多名的歐美乳癌病患,證明局部效果相同,5年存活率增加2%到3%。
今年初,一名61歲的婦人發現罹患乳癌第一期,由於脊椎受傷,坐輪椅代步,就醫不便,選擇切除腫瘤合併術中放療,術後3天出院,只要3個月回診一次。
姚忠謹補充,術中放療適合45歲以上、單一腫瘤且小於3.5公分的早期乳癌患者,約有8成都適用,但要自費,術後有2成是高危險群仍要追加術後放療。
來源 自由時報 2014-04-02

吃海鮮可防癌?靠2大關鍵物質

吃魚防癌 Omega-3好厲害
一項發表於「美國臨床營養學刊」的報告則指出,在長達22年、2萬名民眾參與的追蹤實驗中,發現攝護腺癌患者一周攝取5次以上的魚類,可以降低48%的死亡率,不過在預防方面則未有顯著效果。
另外,Omega-3與女性罹患乳癌機率也有相關性,「英國醫學期刊」(British Medical Journal)上研究指出,平均每多攝取0.1克(gram)的Omega-3,乳癌機率就可以降低約5%,平均來說,有攝取足夠 Omega-3的人,乳癌機率比不吃深海魚、未攝取到Omega-3的人降低了14%。
蛋白質是人體健康所不能或缺的其中一種營養素,食物來源多半為肉類、海鮮與豆類中的植物性蛋白,但是在攝取的同時,也要記得選擇「優質蛋白質」,才能發揮對身體最大的保健功效,而根據國外研究報告指出,肉類與海鮮雖然同樣都是動物性蛋白質,但海鮮卻又比肉類還要來得更好,原因就在於海鮮的2大優良營養素:微量元素「硒」及Omega-3不飽和脂肪酸。
美國癌症研究所資料表示,從魚類中攝取蛋白質的好處在於免去肉類帶有的動物性飽和脂肪與高熱量的問題,魚肉熱量較低、又有Omega-3不飽和脂肪酸,Omega-3包括EPA、DHA、ALA,3種人體必須脂肪酸,其中DHA更是對眼睛、腦部發育及神經系統的運作有關鍵幫助的營養素。不過,由於僅有深海魚類中的Omega-3脂肪酸有助人體健康,因此在挑選魚類上就要更加注意。許多深海魚會受到汞或其他重金屬汙染,可選擇像鮭魚等已知汞含量較少、又有豐富不飽和脂肪酸的魚肉。
微量元素「硒」 清除體內自由基
除了Omega-3不飽和脂肪酸,露易西安娜州立大學(Louisiana State University)的一項研究指出,在海鮮牡蠣中有一種「神經酰胺」(ceramides)物質,在老鼠試驗中證實可以幫助抑制乳腺癌細胞的生長
含有「硒」(selenium)微量元素,也是海鮮可以防癌的重要原因,硒不但可以幫助清除體內引起衰老、心血管疾病等的自由基,還可以與金屬結合,把能引發病變或毒害的金屬離子排出體外,進而達到排毒作用。海鮮食物中含有硒元素的有像是牡蠣、蚌殼、龍蝦、蝦子、螃蟹、扇貝等。

華人健康網 記者羅詩樺/編譯 | 華人健康網 – 2014年4月3日 上午10:02

Wednesday, April 2, 2014

乳癌術後肢體僵 防淋巴水腫5要領

乳癌長期威脅女性健康,隨著醫學技術進步,許多癌友可經手術切除腋下淋巴結或術後放射線治療,提高存活率,但約有四分之一至五分之一患者會併發上肢淋巴水腫,肢體顯得僵硬,甚至有五十肩的現象。醫師建議容易水腫的高危險族,術後要謹記5個要領,才能預防淋巴水腫干擾生活。
乳癌術後淋巴水腫 1成嚴重需手術
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整形外科主治醫師陳宏基曾收治一名64歲乳癌患者,接受左側乳房的切除手術和腋下的淋巴廓清術,7個月後左上肢逐漸腫大,尤其是前臂處更腫,比右側多出5公分,且有逐漸變硬的趨向,即使經過半年的保守性治療之後,腫脹依舊,感覺上肢越來越重。
淋巴水腫初期通常沒有明顯的症狀,患者只發覺手有點緊繃,但多半不以為意,直到越來越腫,甚至肩關節已經半脫位才來看醫生。一般來說,多數患者只要早期發現,只要用保守治療就能改善,其中只有10%的情況較嚴重,需手術治療。
陳宏基醫師表示,依淋巴水腫的病情不同,每個人適用的手術方式也有差異。以上述患者為例,經過一系列檢查後,判斷較適合的方法是淋巴結移植加上抽除皮下病態的組織,術後還需搭配復健治療,結果兩側上肢大小相似,且疤痕不明顯。
乳癌淋巴結術後水腫 發生率達四分之一
淋巴水腫是體內淋巴無法順利循環回心臟,造成淋巴液堆積在肢端組織中,長期造成近端淋巴阻塞而腫脹,接著會肢體僵硬影響肩膀活動度、形成五十肩,連手都不敢舉。除此之外,肢體受到淋巴循環不良和組織腫脹的影響,更容易引起慢性發炎、感染,組織逐漸纖維化,末期甚至會形成類似象皮腿粗厚深色的肢體。
鹿港基督教醫院復健科主治醫師劉真真表示,對於需手術切除淋巴結和放射線照射淋巴結的乳癌患者而言,上肢淋巴水腫是常見的併發症,發生機率約1/4至1/5,但每個人的發作時間不一定,可能是術後幾天,也可能是術後幾個月、幾年。
一般來說,乳癌患者接受淋巴結切除手術後,乳房外科會教導預防淋巴水腫的衛教知識和運動,通常只有少部分發生明顯淋巴水腫的患者,才會轉介復健科做治療,更嚴重的才可能透過外科醫師評估個案情況後,採行適當的手術治療。
預防乳癌淋巴水腫 5要領減少淋巴液產生
乳癌病友如何預防或緩解術後淋巴水腫?劉真真醫師提供以下幾個方法做為參考。
1. 術後配合醫師或衛教師的指導,做一些預防組織攣縮硬化,以及預防五十肩的運動。
2. 開始發覺淋巴水腫時,遵照復健科醫師或物理治療師的建議,從肢體近端往遠端做淋巴按摩、適度運動,且穿著壓力衣以增加組織壓力,減少淋巴液的產生。需特別注意的是,屬於容易水腫體質者,坐飛機時也要穿壓力衣調節高空壓力。
3. 減少食用過鹹或太多蛋白質的食物、不暴飲暴食、控制體重,可預防身體水腫,減少身體淋巴的負擔。
4. 患側避免做SPA、熱療或激烈運動,以免血管擴張增加淋巴液的產生,。
5. 保護和治療傷口,避免讓皮膚太乾燥,以免導致感染。

華人健康網 記者駱慧雯/台北報導 | 華人健康網 – 2014年4月2日 下午12:16

免疫治療或成解決過度治療的根本

內容簡介癌症病史的研究從20世紀開始得到發展,初期由於對癌症的恐懼以及當時診斷治療手段落後,為盡快遏制癌細胞,醫生往往采取狂轟濫炸的醫療措施,也由於患者的恐懼心理而要求醫生給予加強治療,過度診治的問題逐漸顯現,並得到各國專家學者的重視。


 癌症病史的研究從20世紀開始得到發展,初期由於對癌症的恐懼以及當時診斷治療手段落後,為盡快遏制癌細胞,醫生往往采取狂轟濫炸的醫療措施,也由於患者的恐懼心理而要求醫生給予加強治療,過度診治的問題逐漸顯現,並得到各國專家學者的重視。近期,美國國家癌症研究所(NCI)專家小組針對「改善癌症的過度診治」問題刊文並提出五項建議,頗受世界關注。本文特邀腫瘤各領域專家就「過度診治」問題,從另一角度探討這一話題,並結合實踐給出實際指導意見與建議。
  重新審視癌症篩查與過度診療
  人們一提到過度診療,往往容易與醫療費用增長及不道德的醫療行為聯系在一起。其實,在大多數情況下,過度診療是因為目前人類對疾病及治療的認知還十分有限,而對攻克疾病的期望值又過高所引發的臨床問題。此次討論的癌症過度診療問題,主要是針對通過癌症篩查發現的早期癌症,尤其是生長相對較緩慢的早期癌症的過度診療問題。
  癌症是異質性很強的一類疾病。同一位癌症患者,在癌症疾病發生、發展的不同階段,疾病狀態也有相當大的差異。在中晚期癌症,不僅僅是癌細胞增殖呈指數倍增並導致癌症負荷增加,而且局部區域浸潤及遠處轉移的威脅也隨之而來。
  過去,大多數癌症患者初次就診時,已是癌症中期或晚期。近30年來,隨著影像學、腫瘤標誌物等篩檢技術的進步及人們對癌症篩檢認識的提高,早期癌症發現率已在經濟發達的國家和地區明顯提高。篩查早期癌症提高了癌症根治率,同時也引發了對生長緩慢早期癌症的過度診斷和治療弊端。因此,人們需要重新審視篩查所發現的早期癌症的診斷與治療問題。
  加強轉化研究 減少過度治療
  腫瘤作為一種全球性疾病,高死亡率讓人們的高關注度已持續數十年。1975年美國尼克松政府曾經提出,到2000年攻破癌症。事實上,人們對治愈癌症的期望值每5年下降一個層次,從延長生存(2005年)到提高生活質量(2010 年),再到科學理性治療(2015 年)。
  對於中國這樣一個人口眾多的發展中國家,如何充分利用有限的醫療資源和資金投入,來提高我國臨床腫瘤的治療水平,盡可能避免醫療診治過程中的「治療不當」和「過度治療」現象,提高患者的生存質量、延長患者的生存時間,是中國腫瘤臨床實踐中亟待解決的重大問題。
  過去,醫學專家是以器官來對癌症進行分類,如肺癌、胃癌、肝癌等,而將來必然會按照基因來分類。腫瘤的治療方法也越來越復雜化,以前人們分析腫瘤會看其大小、個數,現在則會通過高通量測序來分析。總體上人們對於腫瘤成因的認識還是偏少,患者、醫生均需繼續提高自己對疾病的認知。
  以乳腺癌為例,雖然乳腺癌的治療日益完善和規範,但過度診治依然存在。相比導管內癌仍被冠以「癌」的過度診斷、過度治療的問題更為突出。這主要體現在由於難以准確預測患者的復發風險及治療的獲益人群,部分患者不得不暴露於無效的過度治療。


  專家認為,避免過度診治在根本上還有賴於對腫瘤發生、發展的分子機制的深入研究,揭示其生物學特性。不僅有助於對疾病的准確認識及定義,而且為優化治療方案、指導循證醫學基礎上的個體化治療提供依據。如基於對乳腺癌分子表型研究的使用,使部分低危乳腺癌患者避免接受過度化療

免疫治療或成解決過度治療的根本
  美國《科學》(Science)雜誌將腫瘤免疫療法作為2013年值得關注的六大科學領域之一。
  免疫治療主要通過調動機體免疫系統達到抑制腫瘤生長和長期控制腫瘤的目的。由於化療存在免疫抑制作用,因此化療聯合免疫治療的模式曾經受到質疑。但是,隨著研究的深入,越來越多的數據顯示化療和免疫治療存在協同作用。2013年美國臨床腫瘤學會年會上報道的多西他賽聯合Ganetespib二線治療肺腺癌的隨機研究GALAXY-1結果顯示,對於診斷超過6個月晚期患者,多西他賽聯合 Ganetespib 組較多西他賽單藥組總生存時間顯著延長(18.7個月與6.4個月)。從另外一個側面說明,腫瘤的免疫逃逸以及可能存在的過度化療、過度放療不可避免地導致機體細胞免疫力下降。
  從2000年開始,在經過10年臨床研究中,根據乳腺癌的不同轉移部位采用有針對性的治療方案,即化療聯合免疫重建的治療模式,患者術後5年生存率提高了55%。「化療+ 免疫」治療模式並不局限於全身治療,免疫治療局部注射用於治療惡性漿膜腔積液也取得了較好的療效,有效率達54%,獲益率(CR+PR+SD) 達81%,有效及穩定患者的中位緩解時間為20周,治療中無嚴重不良反應發生。

來源:全球華人抗癌新藥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