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ursday, December 25, 2014

乳癌剋星?新型疫苗有重大突破!

想像你的身體裡,有最強大的免疫大軍能幫你攻擊失控的癌症細胞,這會不會讓你對戰勝癌症有莫大的信心呢?
癌症免疫療法(Cancer Immunotherapy),是繼手術、放射線治療、化學療法三大治癌方法後的新醫療技術,關鍵在於刺激自體免疫系統來破壞傳統治療後殘留的癌細胞,並提高療效且減少毒性作用。
然而,為何癌症疫苗會是現今許多臨床癌症醫師與科學家射月的目標呢?這其實是有一段發展歷史的。回溯 100 年前,美國紐約癌症醫院 New York Cancer Hospital(現為 Memorial Sloan-Kettering Cancer Center)的骨外科醫師柯里(William Coley,發現一個病人在丹毒(Erysipelas)感染後,體內惡性腫瘤細胞消失,因此推斷若能誘發類似發炎的免疫反應,也許能藉此對抗腫瘤。但經過近一世紀,由於初期無法掌控疫苗品質造成病患死亡,之後放射線治療及化學性治療等陸續發明、盛行,免疫治療概念沉寂好一段時間。

從自體免疫下手

但經過數十年來的演進,傳統的三大療法仍然擺脫不了「藥效造成強烈的人體副作用」疑慮,而近年隨著抗體的製造技術突破,以及醫界對人體免疫系統的了解,不少科學家拉高研究層次,試圖建立起最好的自體防衛系統,發展疫苗讓病人產生免疫力,以避免癌症的發生。
這樣的自體免疫概念分為兩個層次:「主動免疫」和「被動免疫」。主動免疫是病人自主性產生抗體來對抗癌症,比如現今的醫界焦點--癌症疫苗;而被動免疫則是讓抗體藥物進入人體後,產生對抗癌症細胞抗原,也就是「標靶療法」。
各類癌症的標靶治療行之有年,以乳癌為例,賀癌平(Herceptin)是一種單源抗體,其標靶蛋白為 HER-2/neu 抗原,只要癌細胞表面有過度表現,便有機會被 Herceptin 所抑制或消滅,但臨床上僅有約 25% 的乳癌病人為 HER2 呈陽性,治療有其侷限性。

新型乳腺癌疫苗的發現

於是,醫界積極尋找突破點。近日,華盛頓大學醫學院於 Clinical Cancer Research 發表一篇研究--他們已研發出新型乳腺癌疫苗,並證實在轉移性乳腺癌患者中具有相當的安全性。
根據早先醫界發現:高達 80% 的乳癌患者的乳腺球蛋白-A 有異常活躍表現,而該新型疫苗的原理,是激發患者免疫系統,讓自身的白血球攻擊含有乳腺球蛋白-A Mammaglobin-A)的細胞。由於這種蛋白質只存在於乳腺細胞,對於身體其他組織影響不大,因此,新的疫苗能大幅減少全身性副作用。
這項新研究的一期臨床試驗主為評估疫苗的安全性,結果顯示於 14 個轉移性乳腺癌,且具備腫瘤組織過度表現的 Mammaglobin-A 蛋白的患者中,僅有 8 例有輕度至中度的副作用,症狀如輕度流感、皮疹,或接種部位壓痛,並沒有任何危及生命的症狀。並且研究亦發現疫苗能減緩癌症,讓腫瘤進展休止期(progression-free)拉長更久,甚至在曾接受過化療、或者免疫力低落的病患身上亦見療效。

中研院院長在乳癌疫苗的突破

事實上,全球第一個具治療效果的「乳癌疫苗」,是由台灣中研院院長翁啟惠與研究團隊所成功研發的--Globo H-KLHOPT-822)。
回顧自一九九五起,醫界陸續發現在乳癌、肺癌、卵巢癌、胃癌等癌細胞表面醣分子會出現變異,稱為六醣體抗原 Globo H,因此研究的核心概念就是將 Globo H 抗原接上載體蛋白 Keyhole Limpet HemocyaninKLH),並利用 KLH 質量大,複雜性高,且能刺激引出更強免疫反應的特性來製成乳癌疫苗,以皮下注射方式注入人體,可以激發免疫細胞的標定功能,進而摧毀乳癌細胞。
因為疫苗運作機制具有專一性與針對性,因此副作用很小。然而,發展的關鍵在於成本與量產:醣的結構異常複雜,例如四醣體即有上千萬種組合變化,一般需要近百個的接合步驟,費時且不合成本效益。直到中研院院長翁啟惠發明了「一鍋式合成法」,能以簡單步驟、極低成本量產醣,大為增加疫苗發展的競爭力。
現今,OPT-822 已獲得台灣衞生署許可進入 期臨床試驗。根據美國 MSKCC 癌症研究中心進行的第一期臨床試驗結果,接受 OPT-822 治療的 27 位轉移性乳癌患者,4 年後存活率為 78%
這兩項針對主動免疫而研發出的疫苗,研究成果都顯示樂觀的可能性,未來,對付癌症可能就像面對流感一樣,早期給予疫苗注射就能大為減少復發或惡化的可能性。然而不可否認的是,全球醫界致力於癌症免疫療法的研究,卻始終無法達成百分之百的治癒性,因此下一步,就是思考該如何結合其他療法打造專屬癌症剋星,用科學來終止世紀之症。


Sunday, December 21, 2014

褪黑激素生產影響乳癌發病率

底特律亨利‧福特醫院 (Henry Ford Hospital) 的一則新研究顯示乳癌的發病率可能會增加,原因是現代人睡眠不足、太多聲光刺激使得褪黑激素的分泌不足。褪黑激素是腦部松果體製造的激素,對於身體調節睡眠模式、晝夜節律和季節性功能非常重要,除了現代人使用太多的電子儀器之外,松果體也會因為一些環境毒物而鈣化,種種原因使得褪黑激素的生產受到限制。

松果體被視為人體的第三隻眼,約為一個米粒大小,位在上丘腦部位、兩個腦半球的凹槽處;它是一個內分泌腺體,負責生產褪黑激素,但是如今卻越來越容易因為氟化物污染而鈣化和硬化,電視、平板、手機、電腦螢幕等各種光源進入眼部加上藥物污染也使得褪黑激素生產減少,而褪黑激素的生產可以幫助預防乳癌腫瘤的生長。

電腦和手持設備所產生的光源讓腦部沒辦法產生褪黑激素,就會增加某些癌症的風險。因此,如果你想打開這「第三隻眼」,必須減少光源的刺激,讓褪黑激素的分泌恢復正常,同時也必須想辦法為松果體解毒,方法像是在飲用水加裝過濾裝置等等。

底特律的研究人員利用試管測試褪黑激素對 ER-陰性乳癌的影響,連續21個晚上關燈之前1小時將褪黑激素給予被植入了人類乳癌細胞的小鼠,這是因為在這個時間點組織對於激素的影響特別敏感。結果發現有被給予褪黑激素的小鼠體重不變、特別有能量和活力,且沒有煩躁不安或是過激行為的跡象;而沒有被給予褪黑激素的控制組腫瘤大小則顯著增加。在人體細胞模型內結果也一樣,顯示在試管內褪黑激素可以降低 ER-陰性乳癌生存力。

選擇性血清素再攝取抑制劑的其中一個副作用是導致人體褪黑激素水平低,研究已顯示抗憂鬱症藥物和降血壓藥物會破壞人體生理節律、睡眠模式與自然癒合的平衡,還有許多會阻斷鈣的藥物已被發現會影響松果體自然產生褪黑激素。松果體和褪黑激素的生產與人體健康與否息息相關,尤其對於癌症的影響力不容小覷,值得人們了解並對症下藥。

「海綿寶寶」抗腫瘤 乳癌新藥納健保

彰化基督教醫院乳房中心主任陳達人(右)指出,全民健保本月1日起,給付新乳癌的化療藥物(Eribulin)是從日本沿海的黑色軟海綿中研發出來,有別傳統化療,屬微管抑制劑,可幫助抑制細胞有絲分裂,導致癌細胞凋亡;患者靜脈注射藥物時間僅需25分鐘

基隆外海及澎湖瓦硐的潮間帶地區,有種叫做「黑色軟海綿」(Halichondria okadai)動物,這種黑黑醜醜的海綿寶寶,日本科學家發現它可治療乳癌,還開發新藥在台灣上市。
日本名古屋大學的科學家平田義正(Yoshimasa Hirata),1986年發現生長在神奈川縣三浦半島的黑色軟海綿,具有抗腫瘤效果,並將海棉中的物質送往美國哈佛大學研究,經過24年努力終於開發出乳癌新藥。

這款新藥2010年在美國上市後,2015年12月終於獲得台灣健保給付,作為乳癌患者化療的後線用藥,預估6個療程可省下近46萬元。這種海洋生物在日本被當寶貝,一度曾想大量養殖發展新藥,台灣卻錯失良機,某種程度反應台灣發展生技業老是碰到瓶頸。

乳癌治療福音!日本研發治療乳癌轉移復發的新乳癌化療藥物(Eribulin),於今年三月核准上市,這項藥物研發自日本沿海的黑色軟海綿,幫助抑制細胞有絲分裂,導致癌細胞凋亡。新光醫院乳房外科鄭翠芬醫師表示,該新乳癌化療藥物(Eribulin)經研究證實,對於使用過紫杉醇與小紅莓類藥物失效的轉移性乳癌患者,可延長整體存活期超過1年,加上施打流程較簡易方便,預期未來能改寫乳癌化療用藥準則。
新乳癌化療藥物 助患者拉長治療戰線
鄭翠芬醫師指出,化療藥物適用於任何型態的乳癌病患,在治療中扮演相當重要的角色。針對手術治療後的乳癌患者,化療藥物是輔助性治療預防轉移之用,常見的乳癌化療藥物如紫杉醇(taxane)與小紅莓類(anthracycline)等,8~9成的患者幾乎都曾在早期使用過,然而,部分病患在幾年後仍有復發或轉移的現象,此時,因為好的治療武器都已使用過,患者不免會擔心藥物選擇性變少。
雖然新乳癌藥物不斷推陳出新,近年來多為新標靶藥物的誕生,卻少有突破性的化療藥物。對此,鄭醫師說明,由日本研發的新乳癌化療藥物(Eribulin),經大型臨床試驗證實,針對使用過紫杉醇與小紅莓類藥物失效的轉移性乳癌患者,可顯著延長患者中位整體存活期25%,使其整體存活期可超過一年,達13.2個月的新式化療。鄭醫師特別強調,乳癌患者即使在前線化療藥物失效後也不需太過悲觀,目前新乳癌化療藥物(Eribulin)無論在療效、副作用與施打方式上,都已經越來越進步,提供患者多一項治療的選擇。
新藥副作用少 患者治療意願高
鄭翠芬醫師補充說明,很多乳癌患者會因化療刻板印象而有所遲疑,然而,新乳癌化療藥物(Eribulin)不同於以往化療藥物,較少出現噁心、嘔吐等副作用。其次,若患者已拔除治療用人工血管,如果因為復發,治療時又要再次裝上,臨床觀察發現會影響治療意願及心情;但新乳癌化療藥物(Eribulin)使用上方便性高,可直接經由靜脈注射,施打時間僅需2-5分鐘,病人無需再住院或待在化療室數小時,較能改善患者生活品質。
以門診的一位患者為例,在接受治療時已有肋膜轉移現象,由於腫瘤位置棘手,無法手術治療,經接受過多線化療後再度轉移至皮膚,胸前出現數十顆小瘤,患者本意志消沉,但經醫師說明,採納建議接受新乳癌化療藥物(Eribulin4個療程後,皮膚紅腫、疼痛大幅改善,轉移症狀已緩解許多,而最令患者驚嘆的是治療方便性,打完一針即能回家!
最後,鄭翠芬醫師說,以自己的用藥經驗觀察,建議轉移初期的乳癌患者,可思考使用新乳癌化療藥物(Eribulin),先讓轉移病灶縮小,在治療過程中透過影像學觀察,且戰且走,待腫瘤穩定控制後,再換回以往傳統治療方針,如此,可爭取最佳療效及時間。同時提醒,現在醫療的進步讓乳癌不再是不治之症,呼籲患者要秉持信心,透過積極配合治療,抗癌之路也可走得更久、活得更好。

過去常見的癌症化療藥物如歐洲紫杉醇、太平洋紫杉醇是從植物提煉,小紅莓則是化學合成,從動物海綿作出來的化療藥還是頭一遭;日本方面約需600公斤的黑色軟海綿,才有辦法分離出相當一粒米重量的癌症治療物。
國民健康署統計,全台女性每年約新增1萬名乳癌患者,其中兩成是末期乳癌。
彰化基督教醫院乳房中心主任陳達人表示,近年乳癌藥物研發著重在荷爾蒙治療,乳癌治療雖像慢性病,但三陰性乳癌一直是目前較棘手的乳癌類型。
新光醫院乳癌中心主任鄭翠芬也說,國內逾半數乳癌患者的年齡介於30歲到55歲,這些病友罹癌時都非常年輕。

早期乳癌治癒率高,國健署雖提供45歲以上女性每2年一次乳癌篩檢,但篩檢率僅36%,許多婦女錯失早期發現機會。

Thursday, December 11, 2014

台灣癌症研究新突破 癌細胞「惡化」關鍵曝光

台灣癌症研究又有新突破!醫界已知,腫瘤細胞能能讓宿主細胞由「敵人」一夕倒戈變為有利於腫瘤細胞生長、惡化的「戰友」,陽明大學和台北榮總腫瘤免疫研究團隊進一步發現,頭頸癌惡化時,會分泌各種細胞激素,誘使巨噬細胞聚集到腫瘤處,並「改造」這些免疫細胞成為癌症的幫兇,加速腫瘤的惡化與轉移。
陽明大學臨床醫學研究所教授楊慕華領導癌症研究團隊的這項重要發現,今年十月也已經在癌症醫學界具領導地位的頂尖期刊「癌細胞(Cancer Cell)」上發表。
腫瘤生物學中「種子與土壤」理論,已知惡性腫瘤是由包括種子(癌細胞)與土壤(宿主細胞)兩大部分組成,醫界已知腫瘤細胞能躲過人體免疫系統的監控,持續生長,甚至重塑腫瘤微環境,使宿主細胞由敵變友,但卻不清楚惡化的關鍵。
研究團隊發現,當腫瘤處於一種輕微發炎狀態時,腫瘤壞死因子(TNF)會傳遞訊號,促進蛋白變化,具有誘發各式細胞激素的能力,進一步吸引宿主巨噬細胞聚集在腫瘤處,並改造這些免疫細胞成為癌症的幫兇。
楊慕華指出,研究最具意義的是發現了腫瘤惡化過程中,癌細胞透過TNF誘發、重塑腫瘤微環境的關鍵,未來若能針對此訊號做為阻斷標的,將對晚期癌症治療產生重要影響

Thursday, December 4, 2014

乳癌患好痛! 逾4成強忍

罹癌不只心理痛苦,身體也很痛!乳癌病友協會調查發現,8成8患者治療期間有手腳刺痛、神經麻痺等不適,但民眾擔心使用止痛藥會成癮,高達42%選擇忍耐。醫師提醒,忍耐不是美德,舒緩疼痛也是治療的一環,正確服藥才能提升生活品質。
47歲林小姐3年前診斷出乳癌三期,化療期間手腳末梢神經像是有人拿針刺一般疼痛,她起初選擇痛苦忍耐,經嗎啡治療後,才有辦法正常生活。林小姐說,她時常跟其他姊妹分享抗痛經驗,鼓勵大家積極治療,但也曾有人潑冷水說她「怎麼這麼脆弱?痛都不能忍。」
乳癌病友協會秘書長林葳婕表示,8成8患者治療期間曾感覺疼痛,其中6成屬中重度以上,但選擇忍痛(42%)的人卻較尋求醫師協助(40%)來得多;而感到重度疼痛的患者,即便求助醫師,也只有3成多願意服藥。顯示民眾對癌症痛覺仍有錯誤認知,許多病友覺得痛很正常、忍耐就好。
不少患者認為痛等於病重,就是沒藥醫了,事實上忍耐無助改善疾病,北醫血液腫瘤科主治醫師謝瑞坤說,疼痛和疾病程度不見得相關,改善疼痛與腫瘤治療一樣重要。通常疼痛控制愈好的患者,愈有治療腫瘤的意願。
彰化基督教醫院麻醉部兼疼痛科主任謝宜哲表示,疼痛與呼吸、心跳、血壓、體溫等生理狀態,都被世界衛生組織列為「生命徵象」。根據疼痛處方原則,病患應以口服藥優先,以利醫師調整劑量。針對中重度以上癌症疼痛,則鴉片類藥物較有效,在醫師指示下,患者不須擔心上癮問題。

Monday, December 1, 2014

亞省大學發現抑制癌細胞新途徑

加拿大亞伯塔大學醫學院最新研究發現,生化酶的自黴素(ATX)是引起乳癌和甲狀腺癌的腫瘤生長、擴散和抗治療性的因素,制止ATX的活動有望成為抑制腫瘤生長的途徑。 
   
此項研究的負責人是亞伯塔大學生物化學部門的布林德爾教授(David Brindley)。他表示,切斷ATX的活動可以減緩乳癌腫瘤的生長速率達70%,最終抑制腫瘤擴大。對這項研究尚處在初步階段,但其潛力巨大、令人感到振奮。 
   
「三分之一的女性乳癌因癌細胞轉移而無法治療;許多甲狀腺癌患者無法找到有效的治療手段。如果我們可以改善這部分患者的狀況,將會是一個巨大的成就。」布林德爾教授表示。
人的身體在修復和再生傷口的組織時會產生ATX,ATX可以製造溶血磷脂酸(LPA),後者作用是幫助癌細胞生存、生長、轉移和侵入其他細胞。LPA也會抵抗化療和放療的功效。他的研究發現,抑制ATX的活動可以有效減少LPA的產生。
布林德爾教授稱:「通過抑制ATX,我們可以有效地控制乳癌和甲狀腺癌腫瘤的擴大,並打破抗治療性。」 其研究團隊經過藥物試驗,已成功抑制惡性腫瘤的生長速率達70%左右。他們還驚訝地發現,ATX並非來自乳癌細胞,而是由乳房周圍的脂肪組織產生的。腫瘤的生長引起炎症,隨後產生更多ATX,致使惡性循環,最終導致癌細胞擴散和轉移。
臨床試驗將是研究的下一步,研究團隊勵志研發出第一支ATX抑制劑,為癌症治療打開一扇全新的大門。布林德爾教授表示:「如果我們可以研發出新的治療方法,這將會無比榮耀和令人振奮。」


Friday, October 24, 2014

乳癌前導型化療 縮小腫瘤免切除

中市一名林姓女子日前被診斷出罹患乳癌,多家醫院都建議她接受乳房切除手術,讓她遲遲不敢接受治療,她到衛生福利部台中醫院就診,醫師建議她做前導型化學治療,接受乳房保留重建手術,完成療程後已回到工作崗位。
台中醫院婦女保健中心主任唐于雄說,國內乳癌發生率每年約有8000例新個案,遠超過肺癌、肝癌、子宮頸癌,成為女性的頭號殺手,且好發年齡在30到45歲。
近年有年輕化的趨勢,可能跟環境賀爾蒙、國人生活作息與飲食有關。
林姓女子45歲未婚,健檢時經乳房攝影發現疑似有腫瘤,到醫院進一步檢查已是乳癌3到4期,腫瘤約4公分,醫師建議乳房全部切除,但愛美的她遲遲不敢接受治療,經友人建議到台中醫院婦女保健中心檢查,唐于雄建議她先作前導型化學治療,減小腫瘤及降低復發風險,免去切除整個乳房。
唐于雄表示,乳癌依據腫瘤大小、淋巴分布及有無轉移分期,只要腫瘤小於2公分、淋巴少於3個被侵犯,無遠處轉移者皆稱做早期乳癌,5年存活率高達98%,10年無病存活率也有95%。
他說,在實務治療上,許多婦女可保有乳房,不會全部切除,目前可透過乳房保留重建手術,運用整形外科縮乳手術的概念,設計組織位移及重建,可切除大範圍組織,減少乳癌殘存風險,手術後仍可保持乳房美觀。
他呼籲女性,應定期自我檢查,若發現硬塊、乳房皮膚色澤或紋路改變、表皮凹陷、乳頭外型改變或有分泌物,就要盡速到醫院乳房外科進一步檢查。
國民健康署也針對45到69歲女性補助每2年1次的乳房攝影,及早發現,及早治療,治癒機會很高

早期乳癌放射線治療不會增加淋巴水腫風險

早期乳癌放射線治療不會增加淋巴水腫風險 (Radiation therapy for early breast cancer did not increase lymphedema risk)

舊金山根據對全國手術輔助乳腺和大腸計劃B-32試驗的二次分析結果,在早期淋巴結陰性乳癌治療中,針對乳腺或胸壁淋巴結的放射線治療不會增加淋巴水腫風險。

主要研究者、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Los Angeles)的Susan A. McCloskey醫師在美國放射腫瘤學會(American Society for Radiation Oncology, ASTRO)年會上指出:「尚無證據顯示非局部淋巴結乳腺或胸壁放射線治療會對淋巴水腫風險帶來額外的不利影響。」

分析結果還顯示,主觀感覺的淋巴水腫少於客觀評估的淋巴水腫,二者之間並無緊密關聯。「針對客觀數據的進一步分析正在進行中,目的是評估可能與主觀評價關聯性更好的定量分析方法。」

在這項試驗中,臨床淋巴結陰性乳癌病人被隨機分組,接受前哨淋巴結切除序貫常規腋窩淋巴結廓清術(axillary lymph node dissection, ALND該試驗開始時的標準治療,或接受前哨淋巴結切除後僅在淋巴結陽性的情況下序貫ALND

過去報告的結果顯示,這兩種策略產生了統計相似的總存活率、無病存活率和局部控制(Lancet Oncol. 2010;11:927-933),而ALND增加了淋巴水腫風險(J. Surg. Oncol. 2010;102:111-8)。McCloskey醫師指出:「很大程度正是基於上述結果,單純前哨淋巴結切除成為了臨床陰性腋窩淋巴結病人的標準治療。」

這項新的分析在3894例病理學陰性前哨淋巴結病人中比較了淋巴水腫成效與接受放射線治療的關係。多數病人接受保乳手術,83%的治療中包含放射線治療,基本均為僅照射乳腺或胸壁的放射線治療(即非局部淋巴結放射線治療)。

研究者每6個月評估這些病人是否有淋巴水腫。主觀性淋巴水腫(採用量表評估)定義為病人表示有某種程度的、相當程度的或極令人煩惱的水腫。客觀性淋巴水腫(採用水替代試驗評估)定義為雙臂體積的相對差異超過10%。

36個月追蹤期間,接受和未接受放射線治療的病人在任何時間點都沒有出現校正後淋巴水腫發生率的顯著差異,不論是主觀性還是客觀性淋巴水腫。在將這些病人按照淋巴結手術範圍分層後,結果仍然不變。

主觀性淋巴水腫發生率低於客觀性淋巴水腫,在僅接受前哨淋巴結切除(平均2.5 vs. 7.5%)和接受前哨淋巴結切除序貫ALND(平均10 vs. 15%)的病人中均是如此。整體而言,客觀性和主觀性淋巴水腫的一致性較差,kappa值僅為0.020.21,而1.0才表示完全一致。

「我們猜測,一些病人對於雙臂體積相對差異少於10%的情況也會感到困擾,反之,還有一些病人對於雙臂體積相對差異超過10%的情況並不在意。因此,體型或優勢手可能影響這些評估。而且,我認為尚不能確定淋巴水腫的最佳評估方法,水替代試驗和雙臂體積相對差異都不是最佳方法。」

在新聞稿中,McCloskey醫師指出,鑒於一些早期乳癌病人部分由於害怕放射線治療而選擇乳房切除術,上述結果可能影響臨床決策。「在我任職的醫院中設有多學科乳腺門診,新診斷的乳癌病人會同時接受一組醫師的評估。我發現,放射線治療是病人最怕討論的話題之一,很多女性會述說她們擔心的眾多潛在副作用。我們很多人都知道,美國的乳房切除率近年來明顯增加。因此我認為這是安撫特別害怕淋巴水腫的女性的一個機會,即儘管手術的確有引起淋巴水腫的風險,但是否選擇保乳手術和接受常規乳腺放射線治療似乎並不會額外增加淋巴水腫風險。所以我認為上述研究結果將影響病人的選擇。」


新聞記者會主持人、波士頓Dana-Farber癌症研究所(Dana-Farber Cancer Institute )的Tracy Balboni醫師贊同上述觀點,他認為對於乳癌治療後的生活品質而言,上述發現是一個好消息。上述證據顯示,常規放射線治療並不額外增加淋巴水腫風險,「這會使我們更放心地進行全乳放射線治療,而不必擔心這麼做會降低病人的生活品質」。

Tuesday, October 14, 2014

乳癌大作戰 提升自我抵抗力

乳癌是台灣女性好發癌症的第一名,也是全世界最常見的女性癌症。一般人總是聞“癌”色變,避之唯恐不及,尤其東方女性較為保守,乳房有異狀通常忌諱談論,或是害羞給男性醫師診治而延誤病情。 

 其實乳癌早期發現早期治療,存活率相當好,以第一期乳癌為例,治療之後的5年存活率高達95.6%,術後妥善調理,生活幾乎與正常人沒有兩樣。有些病人會害怕放療、化療、標靶治療所帶來的痛苦及後遺症,而拒絕西醫治療。其實,在手術之前就應該進行中醫體質調理,使病人儲備能量、精氣充足,才有元氣面對後續猛烈的西醫治療。 

 因此,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中醫科主治醫師林俐嘉指出,中醫介入治療可以有效改善病人的術後不適,同時也消除病人不敢進入西醫療程的疑慮,中西醫合併治療乳癌是雙贏局面。 

 《術前術後中醫調理,固本培元,提升自我抵抗力》 

 賈女士是國立大學教授,平日埋首於研究與教學工作中,生活十分忙碌。身為醫學院教授,她深知癌症術後放療、化療、標靶治療必經辛苦過程及種種副作用,所以當確診罹患乳癌之後,她立即選擇中西醫併治方式積極抗癌,還將其中西醫抗癌的心路歷程撰寫成書,鼓勵病友。 

 林俐嘉醫師認為,手術之前應由合格中醫師,依照病人體質進行辨證調理,提高自我體力與修復能力。手術之後,同樣藉由中藥、針灸與藥薰來改善失眠、疼痛、焦慮、食慾不佳、嘔吐、舌痛、口破等症狀。「固本培元、補氣養陰」是中醫調理的基本原則,人必須吃的好、睡的好,才能迅速恢復。 

 在使用具強烈破壞性的殺癌細胞西藥之後,人體正常細胞會遭受某程度破壞,免疫力也會下降,這時候會容易虛弱、感冒生病,使用中醫療法就是在防堵後續「虛證」的產生及擴大。醫學中心有研究顯示:乳癌婦女使用中醫藥療法調理,可以顯著降低死亡率。因此為了預後良好、提高抵抗力、維護生活品質,術前術後的中醫調理是必要的。 

 《實證醫學證實,中西藥併用,可以降低西藥副作用》 

 今年中醫家庭醫學醫學會發表在整合醫學類第一名的期刊(Journal of Ethnopharmacology)研究指出:台灣乳癌患者同時併用中藥與西藥(tamoxifen)治療乳癌,比較單純使用西藥治療,併用中藥的那一組有較低風險得到子宮內膜癌。Tamoxifen是治療乳癌常見的賀爾蒙藥物,但是這藥物有個壞處,就是會增加病人罹患子宮內膜癌2-7倍的風險,然而併用中藥卻可以降低此風險,這表示併用中藥可以改善病人體質,減少西醫治療副作用,真是乳癌患者的一大福音! 

 《中醫治療乳病,見微知著,改變容易罹癌體質》 

 癌細胞不是一天形成的,是日積月累逐漸形成腫瘤,中醫專長就是改善容易滋生癌細胞的酸性、痰濕體質。中醫理論認為「乳房屬胃,乳頭屬肝」。喜歡吃冰、甜食、乳製品的女性,體內溼氣會比較重,容易會有腹脹氣、大便黏膩、經前乳脹、四肢沉重等症狀,使用健脾化濕類的中藥,可以改善乳房腫脹症狀。 

 而事業心重、居主管要職,經常勞心傷神、日夜顛倒者,容易有“肝氣鬱結”的體質傾向,因此中醫認為“情志不暢”是乳癌產生的催化劑,因此使用疏肝理氣、寧心安神的中藥,或是一週針灸神門、外關、風池、三陰交等穴2-3次,並搭配八段錦運動可以達到疏肝鬱、寧心神的效果。 

 置之不理的乳房病灶有可能會往惡性腫瘤方向發展,因此在早期不適就應該積極治療,林俐嘉鼓勵女性朋友只要發現乳房要異狀,不論是疼痛、硬塊、不明分泌物,及早及早就醫。除了使用中藥、針灸與藥薰之外,規律起居、適當運動、休息紓壓是恢復健康的不二法門。

 

藍光易致乳癌 清大研發類燭光OLED

電腦、手機與平板顯示螢幕的藍光,過度使用容易對視網膜造成傷害,而且也會對婦女罹患乳癌的機率造成影響。因此清大研發了去除藍光的類燭光OLED,獲得國際癌症期刊的肯定,認為是對抗乳癌罹患率攀升的有效照明手段

很多人睡覺前,會再滑滑手機,看看臉書,但在夜晚長時間使用手機與平板,螢幕光線的藍光不只會對眼睛造成傷害,現在更有醫師發現,可能會增加乳癌的發生率。

台大新竹分院放射腫瘤科醫師楊英傑:「所謂的夜間照明影響到褪黑激素,影響到其他的生理機能,所造成乳癌的發生率增加。」

主要是因為,夜間照光會造成褪黑激素無法產生,加上藍光是屬於能量高的光,影響更大,如果減緩分泌褪黑激素,就會影響身體健康。也因此,清大研發去除藍光的類燭光OLED,黃色的光芒,看起來就像是燭火般的溫暖,希望減少藍光身體的傷害。

清大材料系教授周卓煇:「夜晚的光會人的眼睛會造成傷害,也會對婦女乳癌造成罹患率攀升,那對策是什麼,我們這個團隊所做出來的,這個無藍害類燭光。」

這項發明也獲得全球臨床醫師癌症期刊的肯定,類燭光OLED將3c產品帶來的傷害降至最低,也證明了台灣在科技研發上,依舊有著堅強的實力。


 

Friday, October 10, 2014

乳癌不可怕 抗HER2標靶藥有解

面對乳癌千萬別放棄治療機會!國泰醫學中心乳房外科門診,曾收治1名王姓女患者,6年前就診時,已為骨骼轉移的第4期乳癌,透過1年抗HER2標靶藥物的治療,本來骨骼轉移的疼痛、局部行動的受限,都獲得改善,連原本轉移的病灶都消失了。 
杜世興主任表示,全台灣1年約有將近3000名新增的HER2陽性乳癌病患


另1位病友陳小姐診斷為3期C的乳癌,是極嚴重的乳癌,整個淋巴結都已轉移。即使是臨床上很難痊癒、廣泛性侵犯的3期C乳癌,在積極使用抗HER2標靶藥物後,持續治療5年,現在陳小姐恢復得很好,沒有局部復發,也沒有明顯遠處轉移徵兆。
抗HER2標靶藥物問世 帶來新希望
國泰醫學中心乳房外科杜世興主任表示,全台灣1年約有將近3000名新增的HER2陽性乳癌病患,然而,HER2陽性乳癌的腫瘤特性為惡化速度快,總體存活期也比陰性病患短,手術治療後的復發率仍高。

目前抗HER2標靶藥物的使用,對早期HER2陽性乳癌、轉移性HER2陽性乳癌的病患,甚至是輔助性化學治療(手術之前先利用化學治療以及抗HER2標靶來把腫瘤先縮小的作用),在醫學界成績斐然。
杜世興主任指出,目前健保只給付早期HER2陽性乳癌且淋巴結有轉移的患者。 


HER2陽性乳癌 抗HER2標靶不缺席
杜世興主任透露,雖然目前健保只給付早期HER2陽性乳癌且淋巴結有轉移的患者,但是只要是HER2陽性乳癌,腫瘤大於0.5公分以上,就有使用的必要,這已經是國際治療的共識
對於沒有發生轉移的術後輔助性化療,經過長期的臨床試驗,證實了最好的治療期為一年,降低36%復發風險。對於轉移性的HER2陽性乳癌的病患,則會建議持續的使用。

抗HER2標靶藥物 副作用小且可逆
杜世興主任指出,病患一般接受抗HER2標靶藥物的注射,副作用並沒有很明顯。有些病患在剛開始注射時會有一些過敏性的反應,不過它主要是對於心臟功能的影響,然而,研究顯示副作用對於心臟功能的影響有限,會嚴重影響心臟功能者,臨床上比例約只有2%
如果病患真的發生了心臟毒性,在減藥或停藥後是可以恢復的。不同於以往的小紅莓治療時代,一旦心臟受傷以後為不可逆性的反應!
杜世興主任強調,病患一般接受抗HER2標靶藥物的注射,副作用並沒有很明顯。 


相信醫師 HER2陽性乳癌並不可怕
杜世興主任強調,在抗HER2標靶藥物還沒有臨床應用之前,HER2陽性乳癌的病患,存活率往往較差,腫瘤的復發以及遠處轉移的機會都比較高。只要是HER2陽性乳癌,在沒有抗HER2陽性乳癌標靶藥物的時代,相較於HER2陰性乳癌的病患,病患的預後相當的差。
然而,在抗HER2標靶藥物的問世後,拯救了很多HER2陽性乳癌病患的生命。醫師們也鼓勵罹患HER2陽性乳癌的病友,現在醫師手上有了抗HER2標靶藥物這類強力的武器,來對抗HER2陽性乳癌並不可怕!


詳全文 乳癌不可怕 抗HER2標靶藥有解-生活消費新聞-新浪新聞中心 http://news.sina.com.tw/article/20141008/13431158.html

Saturday, October 4, 2014

乳癌患者睡不好 容易產生抗藥性

 褪黑激素分泌減少 將影響泰莫西芬藥效

乳癌荷爾蒙治療,常用的泰莫西芬,在醫學上佔有重要地位,但根據美國杜蘭大學的研究人員,對於老鼠的實驗顯示,睡眠不足,將使褪黑激素減少,當褪黑激素一減少,癌細胞就容易產生抗藥性。

研究把老鼠分為兩組,一組睡在全黑的籠子裏頭,另一組則在燈光下進行睡眠,發現,在燈光下睡覺的老鼠,體內中的褪黑激素較低,進而讓泰莫西芬的藥效減弱,且腫瘤較大,癌細胞還會出現抗藥性。
手機與平板藍光 將影響褪黑激素分泌

值得注意的是,當研究人員,替老鼠注射褪黑激素之後,泰莫西芬的藥效立即恢復,且腫瘤明顯開始變小。
研究人員指出,目前仍無法確定褪黑激素與泰莫西芬的關聯性,還需要更多的研究,才能證實集中的關連與機轉,研究人員也強調,這並不表示病人可以買褪黑激素來使用,以增加泰莫西芬的藥效,另手機與平板,在黑暗中所發出的藍光,也會影響褪黑激素的分泌。此研究刊登在新一期《癌症研究》期刊。

Thursday, October 2, 2014

癌症治療-HER2陽性乳癌患者 健保給付口服標靶藥

一名45歲職場女強人是乳癌第2期患者,治療穩定後,最近飽受頭痛之苦,一開始以為工作壓力及加班熬夜導致而不以為意,也未告知醫師,期間曾因看不清楚還特別去配眼鏡,直到視力模糊愈來愈嚴重並出現手無力等症狀才告知醫師,腦部檢查後發現腫瘤已約4至5公分大,判斷轉移已長達半年。
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乳房外科主任劉良智表示,乳癌最易發生轉移的部位,分別是骨頭、肝、肺及腦部,一般以腦轉移的情況最為棘手,以往沒有合適的標靶藥物治療,而今年9月起,健保通過給付腦轉移目前唯一口服抗HER2標靶藥物lapatinib(如Tykerb,泰嘉錠),能有效幫助HER2陽性患者控制腫瘤,約可再延長15.7個月存活期 ,相較於其他治療,副作用更為病患所能接受,是患者福音。
腦轉移初期症狀最常見的是頭痛、頭暈,視腦轉移的位置還可能出現各種不同症狀,如看東西會出現黑影、模糊、複視或表達能力逐漸下降、口齒不清、講話含糊等。
劉良智指出,乳癌病患大部分都接受過化療與標靶藥物治療,也對藥物副作用如持續掉髮、嘴破、甚至嚴重嘔吐到整天抱著垃圾桶感到恐懼,泰嘉錠通過健保給付後,HER2陽性腦轉移病患可採泰嘉錠搭配截瘤達(Xeloda)的方式治療,兩者都是口服錠劑,副作用較輕微、也不須施打針劑,患者心態上較能接受,更易遵循醫囑好好治療。
劉良智說明,泰嘉錠較常見症狀是拉肚子和皮膚紅疹,一般可針對病患狀況與體型等稍作劑量的調整,也可使用保溼軟膏緩解紅疹的不適,必要時使用止瀉藥即可,不像放療可能會有腦組織損傷、嚴重嘔吐副作用。只要積極治療、妥善用藥就能有一定療效且保有生活品質,病患千萬要保持樂觀態度、積極治療。
中時新聞

Monday, September 29, 2014

乳癌前導型化療 腫瘤變小保住乳房

台中一名四十五歲林小姐,左胸摸到腫塊,半年後就醫,被診斷罹患第二期乳癌,腫瘤約四公分,醫師建議切除乳房,愛美的她拒絕治療,輾轉到台中醫院,接受前導型化學治療 ,三個半月後,腫瘤縮小到一公分以下,再以手術切除癌細胞,術後繼續放療五週, 不但恢復健康,也保有亮麗外表和自信。 
台中醫院乳房腫瘤門診主任唐于雄表示,這名四十五歲林小姐,左胸上緣摸到腫塊,半年後才就醫,被其他醫院診斷為第二期乳癌,建議乳房全部切除。林小姐愛漂亮,拒絕切除乳房,輾轉到台中醫院治療,唐于雄指出,經過評估,建議她先做前導型化學治療,經過十八週化療,腫瘤從四公分縮小到一公分以下,再進行手術清除癌細胞,之後連續放療五週。另外,以前哨性淋巴結切片,取代腋下淋巴廓清術,減少患肢淋巴水腫機率。療程結束後,林小姐恢復健康,也保有亮麗外表和自信。
台灣地區乳癌發生率每年約八千例新個案,成為女性同胞的頭號殺手,好發年齡在三十到四十五歲,近年來更有年輕化趨勢,唐于雄主任表示,臨床上發現許多婦女因害怕到醫院檢查,延誤治療,台中醫院特別設有婦女保健中心,提供專業治療、隱密舒適環境及獨立就診空間,乳房超音波及乳房攝影在門診一次完成,減少民眾來回奔波,呼籲婦女要愛惜自己健康。

Monday, September 22, 2014

轉移性乳癌三陽性 第一線雙標靶治療

量身訂製的乳癌個人化治療時代已經來臨!根據癌症登記報告,國內每天新增約24位乳癌患者,其中約有兩位是屬於HER2受體陽性、荷爾蒙雌激素受體及黃體素受體都是陽性之「三陽性」轉移性乳癌病友。

乳癌權威、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外科部顧問王惠暢指出,臨床上常聽到「三陰性」的乳癌病友,其實也有「三陽性」的乳癌病友,根據目前歐美最新研究顯示,比起單用荷爾蒙治療,再合併口服抗HER2標靶藥物,可顯著延長病患的無疾病惡化存活期達近3倍,這樣的全口服雙標靶療法,是治療的新選擇!
王惠暢醫師說明,乳癌病友先透過病理切片評估腫瘤基因,即荷爾蒙ER(雌激素受體)、PR(黃體素受體)與HER2人類表皮生長因子等關連性,確認自己的病理分類,是抗癌治療的第一步。腫瘤類型可分為「管腔型」(ER/PR陽性而HER2為陰性)、「HER2陽性」、「三陰性」(ER/PR、HER2皆為陰性),這三種腫瘤類型因為趨動癌細胞分化的因子不同,患者病程發展不同,對於化療、標靶藥物或是荷爾蒙治療反應也不同。
王惠暢醫師用車子的引擎來比喻不同類型腫瘤趨動力,管腔型是自行車,癌細胞生長速度及分化較慢,比較受荷爾蒙影響,但在治療告一段落後,5、10年後仍有機會再復發。HER2陽性則像跑車,跑得很快,因病程發展快,原來是被視為最惡性的,但近年臨床發展出不錯的標靶藥物,患者存活率也就提高許多。

而HER2陽性,ER/PR也是陽性的「三陽性」病患,約佔HER2陽性族群的45%。王惠暢用油電混合車來形容這種乳癌,趨動癌細胞生長的有兩個驅動能源,單關掉一個油門,癌細胞仍有電力供給,因此同時阻斷油、電,亦即同時進行抗HER2與抗荷爾蒙治療,才能雙管齊下地阻斷癌細胞生長。
王惠暢醫師表示,三陽性的轉移性乳癌病人以口服荷爾蒙治療再加上口服抗HER2藥物這樣的第一線全口服雙標靶治療,可以為病人帶來治療方便性及生活品質。除此之外,健保署也於103年9月1日開始給付口服抗HER2標靶藥物於HER2陽性轉移性乳癌併有腦部轉移的患者,建議病友可與醫師討論最適療程。

癌症過度治療的四個表現

中國腫瘤統計年報顯示,中國每年患癌症的患者為350萬,中國每年死於癌症的患者為250萬。從疾病譜與死亡譜上看都占據前列。目前,世界上發達國家的癌症治愈率已達到65%左右。而目前我國只有25%左右。究其原因,除了有診斷落後、治療不規范原因外,癌症病人的過度治療而致死,已經成為越來越重要的原因,需要引起我們的高度重視。
  癌症患者的過度治療,主要表現為:一是對癌症手術,盲目鼓勵多切除周圍的正常組織,正常組織越切越大,越拿越多。嚴重地影響了患者的生存質量與後期功能康複。
  二是化療劑量與次數越來越大、越來越多。許多患者求生欲望強烈,做完正常化療,仍不放心,另選他家醫院與醫生繼續化療,殺死了大量人體的健康組織與正常細胞。
  三是放療也是如此。盲目要求增加放療次數,增加放療劑量,許多對放療極不敏感的癌症治療也被選擇了放療,結果是得不償失。
  四是選擇許多偏方、新藥等藥理尚未證實,藥效尚未了解的手段,進行盲目治療、死馬當作活馬醫,以毒攻毒,造成腫瘤病人的傷害與損傷。

Wednesday, September 10, 2014

穿戴胸罩越久越容易得乳癌?

最近,華盛頓大學(University of Washington)以及赫金生癌症研究中心(Fred Hutchinson Cancer Research Center)合作的一項研究發現:穿戴胸罩,跟得乳癌的風險沒有相關性。
研究團隊從西雅圖普吉特海灣大都市區找了1513名絕經後婦女做為研究對象。他們的年齡介於5574歲之間,其中454名女性罹患乳腺浸潤性導管癌(IDCinvasive ductal carcinoma),另外590名女性罹患浸潤性小葉癌(ILCinvasive lobular carcinoma),這兩種最常見的乳腺癌。另外469名未罹患乳腺癌的女性作為對照組。
研究人員進行了面對面的採訪,並獲得人口統計資料、家族史、以及生育史。他們還問了一系列的結構性問題,以評估胸罩穿戴的模式。問題包括研究參與者幾歲開始穿胸罩、是否穿戴有鋼圈的胸罩、罩杯尺寸和帶寬的大小,每天、每星期穿戴胸罩的天數時數,以及在不同的時間是否曾改變胸罩穿著方式等等。
結論就是,沒有證據支持,穿戴胸罩會提高一個女人患乳腺癌的風險。無論每天穿著幾小時、有鋼圈或沒有、幾歲開始穿,風險是相似的。

最新資料-HER2陽性乳癌占1/4 惡化快易復發

2011年最新癌症登記資料顯示,乳癌人數首度破萬,乳癌高居台灣女性癌症榜首,每4位乳癌患者中約1位是HER2(第2型人類表皮生長因子接受體)陽性乳癌。HER2陽性乳癌的腫瘤特性是惡化快、易復發,整體存活期也較陰性患者來得短,手術治療後的復發機率高。
50歲的林女士2年前被診斷為第一期乳癌,當時並沒有積極接受治療,直到1年後回診,竟然已經惡化為第四期,且是病情較為惡性、復發和死亡率都較高的HER2陽性乳癌。
根據國外研究,早期HER2陽性乳癌淋巴未轉移的患者,治療後未來5~10年之間,可能復發的機率高達30%。義大醫院外科部洪朝明副部長表示,這類型的患者仍需積極治療,將復發風險降至最低,在主要治療結束後,再接受標靶療法一年的療程,作為持續性的輔助治療,可將乳癌轉移及復發的風險降到最低。
洪朝明指出,早期HER2陽性乳癌腫瘤直徑大於1公分且淋巴未轉移者,建議手術後可以使用抗HER2陽性乳癌標靶藥物治療;國外治療準則(NCCN Guideline)建議腫瘤直徑0.6至1公分的小腫瘤、淋巴未轉移患者,也可以考慮在術後接受針劑標靶輔助療法。研究顯示接受1年針劑標靶輔助治療,死亡風險降低34%、復發率降低36%。
目前健保給付早期HER2陽性乳癌患者於經外科手術及化療後,具有淋巴轉移的早期乳癌患者使用1年HER2標靶治療,或給付於未曾使用過HER2標靶藥物的HER2陽性轉移性乳癌患者。
然而,對於HER2陽性乳癌患者無淋巴結轉移者或曾使用過HER2標靶藥物的HER2過度表現轉移性乳癌患者,若經濟許可,還是可與醫師討論是否適合自費接受標靶治療。
洪朝明呼籲對抗早期HER2陽性乳癌,必須考量疾病本身、生活品質及經濟狀況等,病人一定要與醫師充分討論,了解並執行共同制訂的治療計畫,即使淋巴未轉移者,仍建議積極治療。

Saturday, August 30, 2014

治療癌症 口服藥物可兼顧療效及副作用

新竹馬偕醫院血液腫瘤科主任鄭弘毅表示,目前的抗癌藥物中,傳統的注射型化學治療仍為不可或缺的角色,但傳統化學治療在控制腫瘤時,也可能帶來相當大的副作用,如心臟毒性、腎臟毒性以及骨髓抑制,因此對於年事已高的病人,口服藥物不失為另一種可以兼顧療效及副作用的選擇。
鄭弘毅表示,口服抗癌藥物又分為口服化學治療、口服賀爾蒙治療與口服標靶治療。以乳癌而言,使用口服的化學治療多為每日服用,也有每周服用的劑型,除有效控制病情,通常比較沒有明顯的落髮、白血球低下、嚴重噁心嘔吐等副作用,但因目前健保不給付用藥,所以病人必須自費
鄭弘毅提醒,一般而言,轉移性癌症被認為不可能治癒,但是抗癌藥物能幫助病情獲得明顯的控制,進而使症狀如疼痛、胸水、腹水以及腫塊緩解,以期得到有生活品質的存活時間,目前的口服抗癌藥物有口服化學治療、標靶治療、賀爾蒙治療,病友或家屬可與血液腫瘤科醫師或其他治癌相關醫師進行討論,選擇最適合個人的治療用藥。
馬偕醫院曾接獲77歲老太太經切片診斷為乳癌,經過手術後診斷為三期乳癌, 而且分類上為復發機率較高的三陰性乳癌,醫師建議術後接受化學治療以減少復發機率,病患擔心年事已高無法承受化學治療造成的骨髓抑制、落髮、心臟毒性等副作用,因此拒絕接受化學治療。
手術後的隔年,在例行性的檢查中發現老太太有胸水、腹水,經查證為乳癌合併惡性胸腹水轉移,經過超音波導引引流後,仍建議以化學治療控制,因為考慮病人年老不適合使用傳統化療,轉往血液腫瘤科評估改以口服抗癌藥物治療,服藥1個月後,病人胸腹水明顯得到控制,呼吸症狀明顯改善。

Tuesday, August 26, 2014

乳癌轉移腦部 健保2014年9月給付口服標靶藥

乳癌轉移腦部,有藥可用了!衛福部健保署自2014年9月1日起給付乳癌第一個口服標靶藥「泰嘉錠(Tykerb)」,只要是經第一線治療後病況惡化的轉移性乳癌併有腦部轉移,且為HER2過度表現患者就能申請。健保署預估,納入給付之後,每年受惠病友約100人,每人每月可省下約7萬5000元藥費負擔。
根據統計,乳癌是國人女性癌症發生第二位,除了侵犯局部乳房組織,更可能轉移到肺、肝、骨骼、腦部等,進而危害生命,其中腦部轉移比例約為15至25%,過去無藥可用,以化療結合手術切除及腦部放射治療,平均存活期僅4到6個月。
健保署醫審及藥材組科長郭垂文表示,健保91年就已經給付注射用的標靶藥物「賀癌平」可用於HER2陽性反應的早期乳癌,或是乳癌轉移其他部位的患者,但「賀癌平」分子比較大,無法穿透血腦障壁,只對轉移到肺、肝、骨骼等處患者有用,對於腦部轉移的患者,療效有限。
健保預估,9月給付以後,符合使用條件的病人人數第1年約為34人,到了第5年以後,每年約108人,平均每人使用5.6個月,健保每年將增加1500萬至4600萬的藥費支出,但可延緩病情惡化時間及減少住院化療的費用支出。
郭垂文指出,以健保支付價每粒502元、每位病人每日服用5粒估算,給付之後,可減輕每位病人每個月約7萬5000多元的藥費負擔。
健保署表示,自2014年9月1日起,健保將給付「泰嘉錠」與「截瘤達」併用,只要是曾接受anthracycline類抗癌藥、紫杉醇以及「賀癌平」等治療後病況惡化的轉移性乳癌併有腦部轉移,且為HER2過度表現患者。

Saturday, August 23, 2014

葫蘆素E可有效殺傷三陰性乳腺癌細胞

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所腫瘤生物學組陳策實研究員和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所邱明華研究員合作研究發現,葫蘆素ECuE)在諸多癌細胞係(包括胃癌、肝癌、骨肉瘤和乳腺癌等)中具有明顯的抗癌活性。特別是對三陰性乳腺癌細胞係有較強的抑制增殖作用。研究成果已于近日發表在《公共科學圖書館·綜合》(《PLOS ONE》)上。

  乳腺癌的臨床診斷主要依據雌激素受體(ER)、孕激素受體(PR)和人上皮生長因子受體(HER2)而被分為不同的亞型。其中,三陰性乳腺癌(ER-/PR-/HER2-)佔乳腺癌發病率的15%~25%,是一類異質性高、侵襲力強且易復發的惡性腫瘤。目前,尋找新的三陰性乳腺癌的治療藥物是乳腺癌研究的熱點之一。

  前期研究表明,從葫蘆素家族植物中提取的多種化合物具有抗腫瘤功能。CuE是葫蘆素提取物中的主要組分之一,目前其在三陰性乳腺癌治療方面的效果尚未有報道。陳策實和邱明華合作研究了雪膽提取化合物的抗腫瘤活性,結果發現,CuE12種化合物中最有效的抗癌化合物,其在諸多癌細胞係(包括胃癌、肝癌、骨肉瘤和乳腺癌等)中具有明顯的抗癌活性。

  進一步研究發現,CuE的半數致死劑量(IC50)在較低濃度(10~70nM)就能對5個不同類型的三陰性乳腺癌細胞係起抑制增殖的作用。其中,MDA-MB468SW527細胞係對CuE最為敏感。後續實驗證明,CuE能將這兩種三陰性乳腺癌細胞係阻滯在G2/M期,進而誘導細胞凋亡。CuE能減少多個促進細胞週期進程和抑制細胞凋亡的蛋白,包括CyclinD1XIAPSurvivinBcl-2Mcl-1,並且能激活JNK信號通路,抑制AKTERK信號通路。這些研究結果表明,CuE將可能成為治療三陰性乳腺癌的新藥物。

資料來源:中國新聞網

乳癌 一定要打「小紅莓」?

Q:聽說乳癌患者都要打「小紅莓」,打了之後不但會掉髮,還會吐到快死掉。請問,一定要打嗎?有無其他藥物可用?
A:小紅莓是化療藥物「Doxorubicin」或「Epirubicin」的「暱稱」,因藥物呈現鮮豔紅色而得名,由於會掉髮、致吐性高,長期使用又有劑量累積心臟毒性,所以大家印象深刻。
過去幾年之中,包含「小紅莓」的化療處方是乳癌術後標準輔助治療,但近年研究發現,針對部分早期乳癌患者,使用歐洲紫杉醇或併用歐洲紫杉醇與小紅莓,預防復發的效果更佳。
早期乳癌患者需要化療,主要是腫瘤切除後,體內可能殘存微量癌細胞,在淋巴、骨頭、肺部、肝臟,甚至血液等,目前無法透過檢查或檢驗得知。輔助性化療的目的,就是希望殺死殘存的微量癌細胞,但那一種藥物能發揮最大藥效,因人個體而異,目前無法透過檢查事先知道。
過去針對復發風險較高的乳癌患者,建議注射小紅莓和歐洲紫杉醇,考量小紅莓的潛在心臟毒性與其他副作用,兩種藥物較少同時注射。但近年研究發現,對部分高復發風險早期乳癌患者,術後使用歐洲紫杉醇,預防復發效果略優於小紅莓;也有研究發現,部分患者併用小紅莓和歐洲紫杉醇,效果更佳。所以,臨床醫師會視患者體力、腫瘤風險、共病,提供最適合的建議
至於「微脂體小紅莓」,有第二代小紅莓之稱,這名稱讓人誤會,微脂體小紅莓比傳統小紅莓更先進,其實並非如此。
目前並沒有充分證據顯示,用於預防性輔助治療,微脂體小紅莓的效果較好。至於副作用,微脂體小紅莓造成惡心、嘔吐的機率雖少,但仍有少數心臟毒性,也會出現手足症候群,使患者手足脫皮、發紅等。
聯合報 :諮詢/三軍總醫院血液腫瘤科主治醫師戴明燊




Tuesday, August 19, 2014

HER2陽性標靶藥 健保有條件給付

Q:開完刀拿到病理報告,我的HER-2/neu是陽性,聽說可以使用標靶藥物治療,健保有給付嗎?
A:HER-2/neu是第二型表皮生長因子受體,大約有25%至30%的乳癌患者,腫瘤有HER2過度表現,使乳癌的惡性度或轉移機率增加,復發時間提早,影響存活率。
相較於HER2陰性者,HER2陽性患者的預後較差。不過,目前針對HER2陽性的乳癌患者,已有標靶藥物可以治療。
針對乳癌患者HER2陽性的標靶藥物,主要是「Trastuzumab(賀癌平,Herceptin),作用於腫瘤細胞上的第二型類表皮生長因子受體,以降低第二型表皮生長因子受體蛋白的過度表現,減少腫瘤細胞增生;同時也可調節抗體,殺死腫瘤細胞。賀癌平僅針對HER2陽性的患者,且無法取代化療。
賀癌平最常見副作用,是可能影響心臟功能,治療前醫師會安排心臟超音波,確認心臟輸出功能,治療過程也會定期追蹤。若心臟功能受到影響,停藥後可以恢復正常功能。
健保於民國99年1月起放寬規定,早期乳癌患者經手術後,HER陽性、併發腋下淋巴結轉移,可以使用賀癌平,為期一年。
但對於腋下淋巴結沒有轉移,但腫瘤大於1公分以上,或經評估復發風險較高的乳癌患者,健保雖不給付,醫師也會建議患者接受賀癌平治療。
不過,賀癌平並不便宜,治療劑量與體重成正比,治療一年,估計藥費達80萬至100萬元
根據臨床研究,賀癌平注射一年與兩年的效果相同,但注射兩年引發的心臟副作用較強烈,所以多建議注射一年。注射半年與一年相比,一年的效果較佳;若考量經濟負擔,注射半年的效果,又比完全不注射多一些保障。

聯合新聞網 諮詢/三軍總醫院血液腫瘤科主治醫師戴明燊

Sunday, August 17, 2014

乳癌治療走向量身訂製

打破「先切除再治療」順序 依病程不同決定先標靶或化療把輔助治療調到術前 以偵測腫瘤對那種治療有更佳反應
乳癌治療走向量身訂製。彰化基督教醫院乳房腫瘤中心主任陳達人指出,透過病理切片評估腫瘤基因與荷爾蒙ER(雌激素受體)、PR(黃體素受體)與HER2人類表皮生長因子等關連性,依不同的腫瘤類型評估患者術後要接受何種輔助治療最適宜。
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外科部顧問王惠暢指出,腫瘤類型可分為管腔型(ER/PR陽性而HER2為陰性)、HER2陽性、三陰性(ER/PR、HER2皆為陰性),這三種腫瘤類型因為趨動癌細胞分化的觸媒不同,患者病程發展不同,且對於化療、標靶藥物或是荷爾蒙治療反應不同,使用的對策也就不同。
一般而言,管腔型占患者比例達65%,HER2陽性占20%到25%、三陰性則占15%。王惠暢用車子的引擎來比喻不同類型腫瘤趨動力,管腔型是自行車,癌細胞分化較慢,比較受荷爾蒙影響,在治療告一段落後,5、10年後都有機會再復發。
HER2陽性則像跑車,跑得很快,原來是最惡性的,但近年臨床發展出不錯的標靶藥物,患者存活率也就提高許多。
目前最棘手的還是三陰性,因為它像跑車,跑得很快,卻無法找到趨動力是什麼樣的引擎,在治療上決戰幾乎只有一次的機會。
而在HER2陽性這類型中,又可細分為ER/PR陽性或ER/PR陰性,很特別的是HER2陽性、ER/PR陽性(三陽性)像油電混合車,有兩個油門,單關掉一個油門,癌細胞就有另一個逃生門,所以應採標靶加荷爾蒙療法。
另一個值得注意的是,乳癌治療「先手術切除再輔助治療」已非不變的治療順序,包括王惠暢、陳達人都傾向可依患者腫瘤病程發展不同先標靶或化療,把過去的輔助治療調到術前,更可偵測腫瘤是否對那種治療有更佳反應。

中國時報 

Wednesday, August 13, 2014

新技術:鹽讓癌細胞自我毀滅

英美兩國科學家研究出一種新技術,將鹽注入癌細胞,使其自己毀滅。這項突破可望為研發抗癌新藥開闢另一條途徑。
英國南安普敦大學和美國德州大學奧斯汀分校的研究人員創造出一種分子,能攜帶鈉離子和氯離子穿透癌細胞的細胞膜進入細胞內,並導致癌細胞自我毀滅。
科學家過去也曾創造出類似的合成離子運送分子,但這次研究人員首次展現鹽進入癌細胞引發其死亡。
人體內的細胞會力圖維持其細胞膜內離子濃度的穩定。這種平衡一旦被破壞,會引起「細胞凋亡」(apoptosis),亦即細胞主動執行的計畫性死亡,人體會透過這種方式甩掉受損或危險的細胞。
殺死癌細胞,方法之一就是改變其內部的離子平衡,啟動其自我毀滅機制。但癌細胞一旦形成,會自行改變其傳送離子穿越細胞膜的方式,阻隔細胞凋亡。英美兩國科學家這次研發的新技術,能將鹽送進癌細胞,觸發細胞凋亡。

Friday, August 8, 2014

未來“智慧胸罩”能預測乳癌? 全民建立電子健康檔案

在國外,大數據的運用走在前列。
  浙江省婦産科醫院外科主任陳益定主任醫師説,在國外,有一款基於大數據而研發的智慧胸罩,能預測乳腺癌。
  “研究證明,如果人體記憶體在癌細胞,身體裏會形成一些異常的血管,使得身體相應部位的溫度出現變化。針對這種現象,美國的一家公司設計生産了一款叫做‘智慧胸罩’的産品。”
  陳主任説,這款智慧胸罩上設置了一個感測器,通過這個感應器,能夠通過測量乳房的溫度細微變化,從而確定乳房內是否有可疑腫塊。胸罩內的感應器收集相關數據後,會把這些數據上傳到網路,然後經過一套複雜的科學計算得出檢測結果,用戶可以上網查詢。
  據了解,如今醫院常用的乳房X光檢查準確率僅為70%,而且有43.1%呈現為假陽性(化驗結果顯示疾病存在,但實際上卻是不存在)。而這款高科技胸罩的準確率高達92.1%,其中假陽性的概率也明顯降低
  市一醫院兒童哮喘中心主任盛文彬説,預防未來疾病確實是大數據的優勢。
  在遺傳物質的層面上,人與人之間的差別就表現在鹼基排列順序的差別。基因測序通過解碼生命這本天書,有助於人類生老病死規律的揭秘和人類患病基因的掌握,對人類疾病的預防和診斷起到輔助性的作用。
  通過基因測序構建一個臨床醫學平臺,用來對遺傳疾病、腫瘤等人類重大疾病相關基因的測序,提供個性化健康管理服務,以降低疾病對人類健康的危害。
  蘋果公司前總裁喬布斯就曾用大數據來治療頑疾。
  喬布斯在與癌症鬥爭的過程中採取的特殊方式,使他成為世界上第一個對自身所有DNA和腫瘤DNA進行排序的人。為此,他支付了高達幾十萬美元的費用。他得到的不是一個只有一系列標記的樣本,他得到了包括整個基因密碼的數據文檔。
  對於一個普通的癌症患者,醫生只能期望他的DNA排列同試驗中使用的樣本足夠相似。但是,喬布斯的醫生們能夠給予喬布斯的特定基因組成,按所需效果用藥。如果癌症病變導致藥物失效,醫生可以及時更換另一種藥,也就是喬布斯所説的,“從一片睡蓮葉跳到另一片上。”喬布斯開玩笑説,“我要麼是第一個通過這種方式戰勝癌症的人,要麼就是最後一個因為這種方式死於癌症的人。”
  雖然他的願望都沒有實現,但是這種獲得所有數據而不僅是樣本的方法還是將他的生命延長了好幾年。

新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