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nday, December 21, 2014

「海綿寶寶」抗腫瘤 乳癌新藥納健保

彰化基督教醫院乳房中心主任陳達人(右)指出,全民健保本月1日起,給付新乳癌的化療藥物(Eribulin)是從日本沿海的黑色軟海綿中研發出來,有別傳統化療,屬微管抑制劑,可幫助抑制細胞有絲分裂,導致癌細胞凋亡;患者靜脈注射藥物時間僅需25分鐘

基隆外海及澎湖瓦硐的潮間帶地區,有種叫做「黑色軟海綿」(Halichondria okadai)動物,這種黑黑醜醜的海綿寶寶,日本科學家發現它可治療乳癌,還開發新藥在台灣上市。
日本名古屋大學的科學家平田義正(Yoshimasa Hirata),1986年發現生長在神奈川縣三浦半島的黑色軟海綿,具有抗腫瘤效果,並將海棉中的物質送往美國哈佛大學研究,經過24年努力終於開發出乳癌新藥。

這款新藥2010年在美國上市後,2015年12月終於獲得台灣健保給付,作為乳癌患者化療的後線用藥,預估6個療程可省下近46萬元。這種海洋生物在日本被當寶貝,一度曾想大量養殖發展新藥,台灣卻錯失良機,某種程度反應台灣發展生技業老是碰到瓶頸。

乳癌治療福音!日本研發治療乳癌轉移復發的新乳癌化療藥物(Eribulin),於今年三月核准上市,這項藥物研發自日本沿海的黑色軟海綿,幫助抑制細胞有絲分裂,導致癌細胞凋亡。新光醫院乳房外科鄭翠芬醫師表示,該新乳癌化療藥物(Eribulin)經研究證實,對於使用過紫杉醇與小紅莓類藥物失效的轉移性乳癌患者,可延長整體存活期超過1年,加上施打流程較簡易方便,預期未來能改寫乳癌化療用藥準則。
新乳癌化療藥物 助患者拉長治療戰線
鄭翠芬醫師指出,化療藥物適用於任何型態的乳癌病患,在治療中扮演相當重要的角色。針對手術治療後的乳癌患者,化療藥物是輔助性治療預防轉移之用,常見的乳癌化療藥物如紫杉醇(taxane)與小紅莓類(anthracycline)等,8~9成的患者幾乎都曾在早期使用過,然而,部分病患在幾年後仍有復發或轉移的現象,此時,因為好的治療武器都已使用過,患者不免會擔心藥物選擇性變少。
雖然新乳癌藥物不斷推陳出新,近年來多為新標靶藥物的誕生,卻少有突破性的化療藥物。對此,鄭醫師說明,由日本研發的新乳癌化療藥物(Eribulin),經大型臨床試驗證實,針對使用過紫杉醇與小紅莓類藥物失效的轉移性乳癌患者,可顯著延長患者中位整體存活期25%,使其整體存活期可超過一年,達13.2個月的新式化療。鄭醫師特別強調,乳癌患者即使在前線化療藥物失效後也不需太過悲觀,目前新乳癌化療藥物(Eribulin)無論在療效、副作用與施打方式上,都已經越來越進步,提供患者多一項治療的選擇。
新藥副作用少 患者治療意願高
鄭翠芬醫師補充說明,很多乳癌患者會因化療刻板印象而有所遲疑,然而,新乳癌化療藥物(Eribulin)不同於以往化療藥物,較少出現噁心、嘔吐等副作用。其次,若患者已拔除治療用人工血管,如果因為復發,治療時又要再次裝上,臨床觀察發現會影響治療意願及心情;但新乳癌化療藥物(Eribulin)使用上方便性高,可直接經由靜脈注射,施打時間僅需2-5分鐘,病人無需再住院或待在化療室數小時,較能改善患者生活品質。
以門診的一位患者為例,在接受治療時已有肋膜轉移現象,由於腫瘤位置棘手,無法手術治療,經接受過多線化療後再度轉移至皮膚,胸前出現數十顆小瘤,患者本意志消沉,但經醫師說明,採納建議接受新乳癌化療藥物(Eribulin4個療程後,皮膚紅腫、疼痛大幅改善,轉移症狀已緩解許多,而最令患者驚嘆的是治療方便性,打完一針即能回家!
最後,鄭翠芬醫師說,以自己的用藥經驗觀察,建議轉移初期的乳癌患者,可思考使用新乳癌化療藥物(Eribulin),先讓轉移病灶縮小,在治療過程中透過影像學觀察,且戰且走,待腫瘤穩定控制後,再換回以往傳統治療方針,如此,可爭取最佳療效及時間。同時提醒,現在醫療的進步讓乳癌不再是不治之症,呼籲患者要秉持信心,透過積極配合治療,抗癌之路也可走得更久、活得更好。

過去常見的癌症化療藥物如歐洲紫杉醇、太平洋紫杉醇是從植物提煉,小紅莓則是化學合成,從動物海綿作出來的化療藥還是頭一遭;日本方面約需600公斤的黑色軟海綿,才有辦法分離出相當一粒米重量的癌症治療物。
國民健康署統計,全台女性每年約新增1萬名乳癌患者,其中兩成是末期乳癌。
彰化基督教醫院乳房中心主任陳達人表示,近年乳癌藥物研發著重在荷爾蒙治療,乳癌治療雖像慢性病,但三陰性乳癌一直是目前較棘手的乳癌類型。
新光醫院乳癌中心主任鄭翠芬也說,國內逾半數乳癌患者的年齡介於30歲到55歲,這些病友罹癌時都非常年輕。

早期乳癌治癒率高,國健署雖提供45歲以上女性每2年一次乳癌篩檢,但篩檢率僅36%,許多婦女錯失早期發現機會。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