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day, October 30, 2015

高榮引進2種超短程療法 早期乳癌新選擇

早期乳癌切除腫瘤保留乳房,還要接受6週的放射治療,高雄榮總發展出2種超短程療法,其中「術中放射治療」是手術當中同時完成放療,另外領先全國引進「體內微管放射治療」,將微管放入腫瘤傷口,71歲陳姓婦人術後3天就出院,不僅療程縮短,放射線劑量也降低至傳統療法20%。
高雄榮總放射腫瘤部主任劉文山表示,這兩種超短程療法適用於腫瘤邊緣切除完整、無淋巴結轉移、無淋巴管侵犯,且腫瘤小於2至3公分,年紀大於50歲。因屬於局部放療,放射線劑量降低,也減輕對乳房後方的心臟及肺臟的傷害。
71歲陳姓婦人7年前右側乳房長了2公分腫瘤,接受乳房全切除及放療,傳統放療需要6週時間,去年追蹤檢查時,左側乳房又發現1.2公分原發性乳癌,這次進行乳房保留手術及「體內微管放療」(ISBT),術後3天出院。
劉文山說,「體內微管放療」需要等病理報告確定條件符合,再依腫瘤區域大小,將10到18支微管放入腫瘤傷口內,需3天的療程,之後取出微管第二天即可出院。
60歲的陳姓婦人去年檢查發現右側乳房有1.1公分腫瘤,她說接到檢查報告哭了一個禮拜,為了健康,接受腫瘤切除手術及「術中放療」。高榮乳房外科醫師曾彥敦表示,挖除腫瘤後,直接把放射源放進乳房組織內,只需半小時,一次完成全部療程,不用術後還要回醫院做體外放療。
劉文山表示,這2種超短程療法,治療效果與傳統目前健保沒有給付,「術中放療」費用約25萬到28萬元,「體內微管放療」則是18萬到21萬元,均是早期乳癌治療的新選擇。
資料來源: 自由時報2015-10-28 

Monday, October 26, 2015

癌症治療-口服標靶+抗荷爾蒙藥物

一名50多歲停經後、荷爾蒙受體陽性的轉移性乳癌患者,由於先前化療時的痛苦歷歷在目,因而拒絕再次化療。後續經由醫師的評估,建議改採口服標靶mTOR合併抗荷爾蒙藥物治療,目前控制穩定,患者還可以回歸職場工作,維持生病前的步調。
台中澄清醫院院長張金堅表示,乳癌患者中有6成5以上屬於荷爾蒙受體陽性,使用抗荷爾蒙藥物治療,但其中有3成的患者,必須面對轉移或是復發的可怕威脅。對於乳癌初期的病患,臨床上會根據治療準則的建議,但針對晚期的病人,則會以病患過去的用藥經驗、藥品的毒性與副作用及無惡化存活期延長的時間作為治療選擇上的考量。
張金堅說明,使用荷爾蒙療法的乳癌患者,在癌細胞產生轉移或復發時,應嘗試調整目前治療的方式。「就像是用荷爾蒙藥物阻止癌細胞走上高速公路,但癌細胞又從省道、縣道發現新的道路,這時候就要用其他的方法來將癌細胞可能行經的路徑都給予攔截。」
張金堅指出,臨床上荷爾蒙受體陽性的乳癌患者,在發生轉移或復發後,可考慮合併口服標靶mTOR抑制劑治療。根據研究顯示,口服標靶藥mTOR抑制劑,與芳香環轉化酶抑制劑合併使用,對停經後、荷爾蒙接受體呈陽性的轉移或復發的乳癌病人,能達到抑制癌細胞生長、腫瘤明顯縮小的療效,且疾病無惡化存活期可從原本的約3.2個月延長至約7.8個月,除了免除化療痛苦外,更能兼顧生活品質。雖然偶有一些口角潰爛或肺炎等副作用,但皆是在可控制的範圍之內。
張金堅強調,自2015年9月份開始,口服標靶mTOR抑制劑已列為健保用藥,符合相關資格的患者,可以提出申請。雖申請條件中具有一些規範,但期待能在順利通過健保補助下,幫助更多的病人有效控制癌細胞生長擴散甚至促使凋亡,提供患者一個有效的治療與兼顧品質的生活。(中國時報)

Monday, October 12, 2015

針灸改善乳癌患熱潮紅

有些乳癌患者雖然康復,卻頻繁出現嚴重熱潮紅困擾,生活品質大受影響,針灸或可改善熱潮紅不適。美國賓州大學醫學院一項研究發現,乳癌患者接受針灸治療,有助減輕熱潮紅,其效果與口服藥物不相上下。
上述研究成果已發表於《臨床腫瘤學期刊》(JournalofClinicalOncology)。
研究首席作者家庭醫學與社區健康副教授禎‧詹姆斯‧毛(JunJ.Mao,音譯)表示,多數熱潮紅症狀是由更年期引起,乳癌患者接受化療、手術治療後,由於雌激素濃度偏低,也很容易產生熱潮紅,更年期也可能提早報到。這幾年來,有些研究顯示,乳癌患者接受針灸治療後,有助改善熱潮紅。過去部分研究也證實,針灸可幫助膝蓋疼痛患者有效紓緩疼痛。
熱潮紅包括臉部潮紅、盜汗、心跳加速、燥熱等。熱潮紅症狀多與雌激素濃度偏低有關。
在這項研究當中,共有一百二十名乳癌患者參與研究計畫,這些人每天都出現多種熱潮紅症狀。研究人員將這些患者隨機依不同治療方式分成四組,治療持續八星期。第一組患者每天服用九百毫克「加巴潘汀」(Gabapentin);第二組患者每天服用類似「加巴潘汀」安慰劑;第三組患者接受電針刺激,每星期治療兩次,先持續兩星期,之後每星期治療一次:第四組患者則接受假電針治療。
研究結果顯示,經過八星期後,接受電針治療的患者無論是熱潮紅出現頻率,或是熱潮紅嚴重程度,進步幅度都是最大,之後則是假電針治療組,口服藥物排第三名,口服安慰劑效果最差。研究也發現,針灸組的副作用發生率最低。
研究人員進一步分析發現,與假電針組相比,接受電針治療的患者,熱潮紅指數平均改善約二成五。
研究作者解釋,進行針灸治療時,施針的人與患者有更密切的互動,研究顯示,即使是假針灸,也能發揮強大安慰劑效果,其改善效果甚至比口服藥物更好。

資料來源:台灣新生報

英科學家研血液測試 預測乳癌復發

英國科學家研發一個簡單的血液測試預測乳癌會否復發。研究人員希望可透過預知癌症復發,令病人可對症下藥,延遲甚至阻止其復發。
55名曾患早期乳癌的病人接受測試,她們都接受過化療和手術清除癌細胞。她們經治療後接受驗血,每半年驗一次。當中15名病人復發,血液測試準確預測到12人會復發,測出時間比病人能觸摸腫瘤的時間早8個月。測試暫未公開應用,最快於2020年推出,科學家期望它能應用於其他癌症上。
http://www.dailymail.co.uk/news/article-3212108/Blood-test-transform-war-breast-cancer-Breakthrough-UK-team-gives-early-warning-illness-returning.html

乳癌雙標靶術前治療 可望助患者留乳房

60歲的曾女士7年前確診罹患HER2陽性第二期乳癌,原擔心惡化擴散,想切除全部乳房,後進行術前標靶輔助療法,腫瘤縮小有利手術,順利保留乳房。
早期乳癌分為第一期腫瘤侷限在乳房(小於2公分)、第二期腫瘤擴散到1到2個淋巴結,腫瘤仍侷限在乳房內(小於5公分);晚期乳癌則是第三期腫瘤散到4到9個淋巴結或擴散到胸壁、皮膚,發生局部轉移及第四期的腫瘤擴散到遠端器官,如肝、肺等。
台灣乳房醫學會理事長、台大醫院乳房醫學中心主任黃俊升表示,手術在早期乳癌治療上有重要角色,但手術只能切除乳房癌細胞,無法處理已經轉移擴散的癌細胞,必須加以全身的輔助治療,包含化療、抗荷爾蒙治療及標靶治療。
他說,過去都是先手術,再進行全身性輔助治療,但從診斷、住院、手術到傷口恢復,通常都要3週後才開始全身性治療,可能已有少數癌細胞擴散風險,且患者腫瘤若超過3公分,加上預留切除的範圍可能不能保留乳房,術前標靶輔助治療是在確診後就先進行全身性治療,改變治療順序,加上雙標靶治療及化療有助縮小腫瘤,手術範圍不用這麼大,讓病人更有機會保留乳房。
不同的乳癌類型預後及治療方式也會不同,HER2類型乳癌盛行率約15至20%,HER2陽性腫瘤侵犯性較強,是預後較差的腫瘤。黃俊升說,搭配術前輔助療法,增加早期HER2陽性乳癌治癒的機會,但存活率和復發率的實驗仍在進行中。
收治曾女士的台北榮民總醫院一般外科主治醫師、台灣乳房醫學會秘書長曾令民表示,臨床上很多病患都有傳統治療的迷思,曾女士一獲知罹患乳癌,即認為要做全乳切除,擔心殘留癌細胞,但保留乳房又是病患很在意的事情。
他說,臨床實驗結果已知,兩種標靶(第一代加第二代)搭配化療的乳癌術前輔助治療有助縮小腫瘤,甚至有人是治療完後腫瘤消失,對早期乳癌患者可以考慮作為治療的一部分。但腫瘤消失不代表體內癌細胞被消滅,仍應手術將腫瘤處切除。
新聞來源:中央社

Sunday, October 11, 2015

切乳前先標靶治療 乒乓球大腫瘤消失了

罹患乳癌,第一時間不少人急著想直接全部切除乳房,不過,醫師表示,研究顯示,針對早期乳癌,可以改變治療順序,不一定要先急著開刀,可先採「術前標靶輔助療法」用2種標靶搭配化療治療藥物,將腫瘤縮小,臨床一名50歲HER2乳癌患者,原本腫瘤2.3公分大如乒乓球,經6次術前標靶藥物治療後消失不見。
根據統計,台灣每年新增乳癌患者超過1萬人,臨床觀察發現,不少人一確診罹癌,要嘛因為害怕癌細胞惡化,直接想把乳房全部切除,要嘛就是擔心外貌,頻問醫師「我還可以保留乳房嗎?」。
台灣乳房醫學會理事長、台大醫院乳房醫學中心主任黃俊升表示,以往針對HER2陽性早期乳癌治療的方式,手術扮演一定的重要性,不過,即使是早期乳癌,癌細胞仍有可能擴散轉移,存活關鍵還必須透過全身性的手術後輔助治療,如標靶治療、化學治療或抗荷爾蒙治療,將可能已經跑出去的癌細胞趕盡殺絕。
尤其是腫瘤超過2公分以上、或是淋巴有擴散轉移的病人,轉移擴散機率相對更高,黃俊升說,新進的研究報告指出,如果能在確診後先提早進行術前輔助治療,較有幫助。
黃俊升解釋,所謂的「術前標靶輔助療法」就是先給予2種標靶搭配化療治療藥物,將腫瘤縮小,改變過去的順序,先降低腫瘤期別,再進行手術,讓患者有更多機會可保留乳房。
台北榮總一般外科醫師曾令民說,常見患者保有傳統治療迷思,一確診便想先做全乳切除,國外大型臨床試驗結果顯示,接受乳癌術前輔助療法,近6成4患者在手術前可達到腫瘤癌細胞消失不見,對於早期乳癌患者而言,可以作為完整治療處方的一部份,不過,腫瘤消失不代表體內癌細胞完全被消滅,仍需手術將腫瘤處切除。

Friday, October 9, 2015

嗅癌犬準確率達93% 英健保批准使用

狗狗的嗅覺比人類靈敏40倍,除了可以協助警方緝毒、幫海關官員偵測非法物品外,還可以偵測癌症。英國慈善機構「醫療偵測犬」(Medical Detection Dogs)訓練狗隻嗅出癌症,準確率達93%,連英國國家醫療體系(NHS)也批准這種診斷方法。

英國《衛報》報導,「醫療偵測犬」機構和NHS轄下醫院合作進行測試,實驗室人員將不同病人的尿液樣本放在架上,醫療偵測犬只要嗅一嗅就知道病人是否患有攝護腺、膀胱或腎臟癌。一嗅到有癌症的氣味,醫療偵測犬就會坐在該樣本前,讓實驗室人員知道。研究員指,這項研究證實狗有嗅出癌症的能力,準確率達93%,高於傳統的「攝護腺特異抗原」(Prostate-Specific Antigen,PSA)血液測試。9頭醫療偵測犬受過半年訓練後,可以說是真正的狗醫生。

「醫療偵測犬」機構創辦人葛斯特(Claire Guest)2009年罹患乳癌,當時也是她的愛犬小花(Daisy)先發現的。她希望醫療偵測犬可以協助醫生識別癌症,減少錯誤診斷,讓病人可及早獲得治療。NHS計劃3年內在英國兩個地方免費推出此項服務。

乳癌治療不要怕! 口服化療藥物兼顧生活品質

一名56歲婦女,兩側乳房長滿腫瘤,已侵犯淋巴結,造成脖子、手臂,甚至背部腫脹,就醫確診罹患乳癌第3期,且為荷爾蒙受體陽性乳癌,經過8周傳統化療治療,陸續出現掉髮、出疹、貧血等嚴重副作用,她一度想放棄治療;但醫師建議改用口服化療藥物治療不再掉髮,讓她願意積極接受治療。目前腫瘤控制良好,可望使用荷爾蒙藥物治療,甚至有機會接受手術切除。
根據國民健康署統計發現,癌症延誤治療1年,死亡率恐增加2倍以上,多數患者不願接受治療的主因,就是害怕化療產生的副作用。台北榮總醫院一般外科主治醫師曾令民指出,尤其對於乳癌復發的患者來說,可能因擔心化療副作用,更不願意再度接受化療,可能放棄治療,甚至選擇民間草藥、另類偏方療法,反而延誤治療時機。
「癌症治療講求實證醫學!」曾令民醫師強調,癌症治療藥物必須經過科學研究證實,且有研究成果報告,並發表於醫學雜誌期刊,能有效控制癌症病情,確實能延長患者的存活期,才能使用於臨床;以乳癌為例,國內患者多為45至55歲職場女性,過去只能接受傳統化療,必須住院進行靜脈注射,且可能伴隨強大的副作用,包括掉髮、噁心、嘔吐、口破、發燒,以及免疫力下降等副作用,可能無法繼續上班,生活品質也大受影響。然而,隨著癌症治療技術日新月異,現在乳癌治療已有口服化療藥物可以選擇,曾令民指出,副作用極低、療效良好、方便治療,是乳癌口服化療藥物的3大優點,讓癌症患者有如高血壓、糖尿病等慢性病患一般,藉由方便的口服藥物,居家遵從醫囑按時服藥,在接受治療同時可維持正常生活,並兼顧工作,放心、安心積極接受治療。
曾令民醫師表示,乳癌口服化療藥物適合HER2陽性、部分三陰性,以及非荷爾蒙受體陽性轉移者,且搭配標靶藥物治療效果都不錯,除了荷爾蒙受體陽性者,應優先給予荷爾蒙藥物治療,若治療無效則可使用口服化療藥物,作為治療方式之一。
癌症已不是不治之症。曾令民強調,目前乳癌治療成效良好,多數接受正規且完整治療療程的患者,都不容易復發或轉移;若復發、轉移的存活率也都還很高,且有副作用低、較不容易產生掉髮的口服化療藥物可以選擇,呼籲患者千萬不要放棄治療。

健康醫療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