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day, May 11, 2018

45歲後當心 乳癌逾9成無家族史

乳癌長年居國人婦女癌症發生率之首位,且仍在快速上升中,根據國民健康署最新之2015年癌症登記年報顯示有13,543人罹患乳癌,即每天有37人被診斷為乳癌,發生高峰約在45至69歲間。不要以為沒有乳癌家族史就沒事,事實上超過90%的婦女得到乳癌並不是因為遺傳。
乳癌40歲起拉警報 預防5
台灣癌症基金會執行長賴基銘提醒,乳癌發生率攀升快速,與飲食型態西化、缺乏運動、肥胖、太晚生育,甚至環境荷爾蒙影響都相關,乳癌發生率的成長為國內十大癌症之首,發生率亦大幅高於女性其它癌症。
女性40歲就開始拉警報,每將近4位(3.7位)乳癌病人當中就有一位發生在40至49歲,甚至近6成乳癌發生在40至59歲的中年女性。40歲是乳癌防治的關鍵年齡,女人40歲開始應該更加強注意,可採乳癌預防5招:(1)定期篩檢、(2)蔬果彩虹579、(3)規律運動、(4)體重控制、(5)勿太晚生育。
定期篩檢及早發現乳癌 存活率可逾9
5招裡定期篩檢尤其重要,透過乳房X光攝影檢查,提早發現及早治療,治癒率非常高。根據統計顯示,乳癌早期發現早期治療的治癒率相當高,0期及1期乳癌的5年存活率,分別高達97.5%及95.5%,但若至第4期才發現,則5年存活率僅為27.8%,因此定期篩檢非常重要。政府提供45歲以上婦女每2年1次免費乳房攝影檢查,有二等親家族史之女性則可提前到40歲就開始篩檢。
賴醫師強調,乳癌為終身防範的課題,面對來勢洶洶的乳癌,除了一定要謹記平時身體的保健,要多運動,例如健走就是一個很好的運動來增加心肺功能、活化身體細胞,不要讓身體囤積脂肪;另外,攝食方面還要多採取高纖、低脂、多蔬果飲食,尤其成年女性每天應攝食到7份的蔬果,並且要多種顏色、多樣化的攝取,再加上定期進行乳癌篩檢,及早發現,儘早治療,才能活出美麗人生。
台灣癌症基金會董事長王金平呼籲,全國婦女朋友應重視自己的健康,養成定期乳癌篩檢的習慣,做到護乳5招,並呼籲男性朋友更應珍惜身邊的女性,隨時主動關心,而一起養成運動習慣就是很好的預防之道。
資料來源: 優活健康網 2018/5/9

三陰性乳癌患 可藉基因檢測找新藥

精準醫學為難解的癌症治療發掘一線生機!過去只以化療為主的三陰性乳癌,因有較高的復發性及轉移的風險,治療選擇相對受限,目前擁有次世代定序技術(NGS)的廣泛型癌症基因檢測,可為三陰性乳癌患者找出突變基因,從而提供更多治療選擇,讓三陰性乳癌不再是絕望的夢魘。
高雄醫學大學附設醫院乳房外科主任歐陽賦醫師表示,針對乳癌分子標記ER、PR及HER2呈現陰性的三陰性乳癌,荷爾蒙藥物與抗HER2標靶藥物治療均無顯著效果,往往還是以化療為主,被視為棘手的癌症之一。隨著精準醫學的發展,目前國內擁有次世代定序技術的癌症基因檢測,可在短時間內發現癌症訊息傳遞路徑的基因突變,在治療黃金期有效掌握基因特性,進而為三陰性乳癌患者找到適合的標靶藥物治療。
於亞太地區分析過千位病患腫瘤檢體的癌症基因檢測公司說明,人體約兩萬個基因中,有400多個基因與癌症高度相關,一旦產生先天或後天突變,就可能導致癌症發生。癌症基因突變的機制複雜,以乳癌為例,每位病患的基因突變不盡相同,目前常規檢測只能檢測到4~5個基因表達量,治療依據較不充足。為檢測出更多乳癌基因變異資訊,次世代定序技術檢測透過腫瘤生物學、癌症基因體學及生物資訊的整合分析,提供醫師完整的用藥建議,制定精準的治療策略,甚至能找出乳癌少用的標靶藥物為患者有效治療。
除了乳癌之外,在病情複雜的晚期癌症、罕見癌症、癌症復發轉移、不明原發癌或多線用藥無效之病患上,也都能透過美國病理學會CAP認證的實驗室檢測440個與癌症高度相關基因,此檢測範圍不僅廣泛、如具備良好的腫瘤檢體前置處理(如Macrodissection),還能同時找到所有突變的種類,並於兩週內提供用藥建議報告,搶得治療黃金時機。
歐陽賦醫師提醒,雖然目前有最新技術的癌症基因檢測,可為難解的癌症找到更多治療的可能性,但三陰性乳癌仍比其他類型乳癌更易轉移、復發且死亡率高,為達到更佳的治療成效,還是要及早發現及早治療。即便罹患癌症,也不需輕言放棄,只要積極配合醫師採取適當的治療策略,都有望提升存活率。

資料來源: 台灣新生報2018/4/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