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dnesday, February 21, 2018

乳癌患者新選擇 醫師:內視鏡乳房微創手術有助外觀維持

36歲的陳小姐右側乳房有硬塊,病理檢查報告為原位癌,乳房攝影顯示有彌漫性微鈣化,被建議需進行乳房全切除手術,但因會影響乳房外觀,所以陳小姐拒絕接受手術治療,後經朋友介紹到成大醫院求診,尋求內視鏡乳房微創手術的治療。
經成大醫院乳房暨整形外科郭耀隆醫師詳細說明,陳小姐同意接受內視鏡乳房全切除微創手術及前哨淋巴結切除手術,合併乳房立即重建手術,術後第3天即順利出院,術後恢復良好,對能保留乳房的外觀,陳小姐感到非常滿意。
郭耀隆醫師指出,癌症治療不只是針對疾病的控制,還要兼顧生活品質,尤其是乳癌病人,除要面對疾病的威脅外,還要面對身體外觀改變的衝擊。傳統乳癌全切除手術會在患側乳房留下1道大傷口,長度通常超過20公分,即使是做乳房保留手術,也會在患側乳房上方及腋下各留下5-8公分的傷口。這讓病人每次看到胸前傷口就會感受到外觀的破壞及乳癌的陰影。
內視鏡手術是目前外科手術的趨勢,郭耀隆醫師說,利用內視鏡做乳癌微創手術則只會在乳暈處及腋下各留下微小的傷口,病人復原得快,縮短住院天數,且術後疼痛減少。術後因為乳暈及在腋下的掩護,並不容易發現這些傷口,再配合做重建,術前術後的落差降到最低,可減少術後對乳房外觀的影響。
「乳癌整形手術」(oncoplastic breast surgery)目前在歐美及日本等國家已行之多年,而乳癌微創內視鏡手術已成為乳癌開刀治療的主流。
郭耀隆醫師由日本引進,並為國內首先執行內視鏡乳癌微創切除合併重建手術的醫師,並致力推廣此項技術,結合包括成大醫院、彰化基督教醫院及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等3家醫學中心,成立台灣內視鏡乳癌研究合作團隊(TEBSCG),投入內視鏡乳癌微創手術的研究,及應用於治療台灣婦女早期乳癌的效果。
郭耀隆醫師表示,台灣內視鏡乳癌研究合作團隊研究結果顯示,內視鏡乳癌微創手術應用於台灣早期乳癌病人是安全,跟過去其他各國於文獻所報導內視鏡乳癌微創手術,應用於乳癌手術治療的結果與安全性相比均毫不遜色,亦顯示台灣外科醫師進行內視鏡乳癌微創手術的技巧已達國際水準。研究成果於質量最高的乳癌國際研討會-聖安東尼奧國際乳癌研討會(San Antonio Breast Cancer Symposium) 及歐洲腫瘤學學會發表,並被多本國際期刊所刊載。
郭耀隆醫師說,以往內視鏡於乳房手術的應用,多用於隆乳等美容手術,較少用在乳房腫瘤及乳癌的治療;目前內視鏡已逐漸應用於乳房的各種疾病,如各種惡性乳癌的乳房保留手術、單獨乳房全切除(皮膚保留型或乳頭乳暈保留型)或合併乳房重建(立即或延遲性)。
目前建議選擇內視鏡乳癌微創手術的病人,主要為:原位癌、第一期及第二期為主的早期乳癌,以及術前沒有明顯廣泛性淋巴轉移的患者較適合。至於不適合內視鏡乳房手術的情形,則為:發炎性乳癌、侵犯到皮膚及胸壁的局部性晚期乳癌、廣泛性淋巴轉移,或是有嚴重的合併症,如:心臟、肺臟、肝功能不佳,或身體過於虛弱者。
乳癌為我國婦女癌症發生率第1位,死亡率占到第4位,每年有1萬多名新診斷乳癌患者,也有2千名死於乳癌。由於篩檢的普及,與抗賀爾蒙、標靶藥物的進步,早期乳癌接受治療的存活比起其他癌症來得好,第1、2期乳癌切除後的5年存活率接近9成。
郭耀隆醫師表示,早期發現、早期治療是不變的道理,如能接受乳房內視鏡微創手術,除能有效治療乳房腫瘤疾病,還能兼具乳房美觀,可達到醫療品質的提升同時兼顧患者生活品質,更能鼓勵病人勇於接受治療。
資料來源: 台灣好新聞 2018年2月21日

Sunday, February 11, 2018

一圖說明:乳癌檢查依年紀、乳房大小檢查選擇更精確

乳癌是女性頭號敵人,發生率及死亡率均持續增加及上升中,對付這個每年最多女性罹患的癌症,最重要就是早期發現、早期治療,以達到最好的治療效果。但檢查乳癌方式有超音波、X光攝影、磁振造影,這麼多選擇該如何才對?
乳癌檢查
篩檢工具
建議對象
優缺點
乳房超音波3-274-2乳房組織比較緻密的年輕女性,每年一次。非侵入性、接受度高。缺點是檢查過程影像是動態的,是否能揪出乳癌,跟操作者的技術和判讀有很大的關係。
乳房X光攝影3-274-3適合乳房脂肪含量較高者。國健署補助以下對象每兩年一次乳房X光攝影檢查:1.45~69歲婦女
2.40~44歲具乳癌家族史婦女(指祖母、外婆、母親、女兒、姊妹曾有人罹患乳癌)。
可偵測到乳房鈣化點,是最容易早期發現原位癌的檢查,但檢查過程必須緊壓乳房,會有疼痛感、有輻射問題。
乳房磁振造影3-274-4如果是高危險群(如母親、姊妹有乳癌、有乳癌基因BRCA1、BRCA2者等),可考慮做此篩檢。需注射顯影劑,費用高,檢查時間較長。偵測原位癌的效率高。
什麼是三陰性乳癌?什麼是三陽性乳癌?
臺大醫院外科部主治醫師、臺大醫學院外科臨床助理教授王明暘接受全民健康基金會《好健康》雜誌諮詢發表的「從殲滅戰到持久戰 標靶藥物推陳出新 戰勝乳癌不是夢!」文章列出一表說明各項檢查方法(如表)簡單說明:乳癌要早期發現要靠乳房攝影及乳房超音波。目前衛福部國健署提供45歲以上民眾2年做一次乳房攝影檢查,有乳癌家族史者,則建議從40歲就開始做。乳房超音波檢查較適合乳房比較緻密的年輕女性。至於乳房磁振造影敏感度高,但費用較高,又需打顯影劑,建議受檢對象為乳癌高危險群。
有人認為,相較歐美乳癌患者以55歲以上為主,台灣乳癌好發年齡較為年輕,雖然近年隨著人口老化,台灣乳癌罹患人數有上升的趨勢,但事實上,在45~55歲這個年齡層,台灣女性罹癌的比例與歐美是差不多的,主要因為歐美罹患乳癌年齡層在55歲以上,較台灣高出許多,所以整個平均下來,罹癌平均年齡較台灣老,而非台灣乳癌病患罹癌年齡較歐美年輕。
目前乳癌患者大部分都會檢測乳癌細胞表面的荷爾蒙受體(ER雌激素受體及PR黃體素受體)及「第二型人類表皮生長因子接受體」(HER2),依據檢查結果不同,有不同的治療方案。
ER、PR、HER2都陽性者,俗稱「三陽性」乳癌,理論上復發及轉移率高,但是因為現在有抗荷爾蒙藥物及標靶藥物,所以可降低復發率,延長存活時間。
ER、PR、HER2都陰性者,俗稱「三陰性」的病人,約佔所有乳癌患者的10%,這樣的病人至今尚無適用的標靶藥物及抗荷爾蒙藥物,目前主要靠手術和化療、免疫療法或其它正在進行臨床研究的藥物,希望未來能有所突破。

資料來源: 全民健康基金會 2018年2月1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