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day, January 15, 2018

BRCA 突變乳癌治療首例! FDA 核准 Lynparza 和 BRACAnalysis CDx 新適應症

依據美國國家癌症研究所(National Cancer Institute)統計,今年將有約 25.3 萬名婦女被診斷罹患乳癌,將近 4.1 萬人死於乳癌。此外,在所有乳癌患者中,約 5% – 10% 患者有BRCA 突變,再進一步分析發現,在遺傳性乳癌患者中,約 25% 患者有 BRCA 突變。

1 月 12 日(美國時間),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DA)核准由阿斯特捷利康(AstraZeneca)公司研發的聚雙磷酸腺苷核糖聚合酶(Poly(ADP-ribose) polymerase,簡稱 PARP)抑制劑 Lynparza(olaparib,奧拉帕尼)的新適應症,用於治療 BRCA 突變腫瘤轉移性乳癌患者。同時,美國 FDA 也核准 Lynparza 搭配的診斷試劑 BRACAnalysis CDx 的新適應症,用於診斷哪些乳癌患者有遺傳性(germline)BRCA 突變,BRACAnalysis CDx 由 Myriad Genetics 研發。這不僅是第一個被核准治療乳癌的 PARP 抑製劑,而且是第一個 BRCA 突變的乳癌患者個人化治療選擇。
美國 FDA 依據一項臨床試驗結果而核准 Lynparza 新適應,該臨床試驗招募 300 名 HER2 陰性且 BRCA 突變的轉移性乳癌患者,接著使他們分別接受 Lynparza 或化療,然後評估藥物安全性和療效。結果顯示, Lynparza 組患者的無惡化存活期(progression free survival,簡稱 PFS)中位數為 7 個月,而接受化療的患者的 PFS 中位數為 4.2 個月。然而,Lynparza 臨床試驗的嚴重副作用為血癌或骨髓癌和肺炎(pneumonitis)。
FDA 腫瘤卓越中心主任 Richard Pazdur 指出,這類藥物早已被用於晚期 BRCA 突變的卵巢癌治療,如今這類藥物也能有效治療特定類型的 BRCA 突變的乳癌。然而,核准 Lynparza 新適應症,治療不同癌症,為研發中的致癌性淺在遺傳基因標靶藥物,建立一個典範。
  ON

帶有乳房突變基因 罹癌後不必急著切乳

科學家今天證實,BRCA基因突變的年輕女性在診斷罹癌後,死亡風險並不會比較高。女星安潔莉娜裘莉曾因發現自己攜帶突變的BRCA基因,宣布及早作了雙乳切除手術。
法新社報導,研究團隊在醫學期刊「刺胳針腫瘤學」(The Lancet Oncology)中說,事實上,她們反而比BRCA基因正常的人,在診斷出「三重陰性乳癌」(triple-negative breast cancer)時「更具存活優勢」。三重陰性乳癌是種特別難治癒的乳癌。
研究共同作者、南安普敦大學(University ofSouthampton)的艾克斯(Diana Eccles)在聲明中表示,相較BRCA基因正常的患者,「BRCA基因突變的女性若診斷出初期乳癌,常在診斷後不久,便獲建議切除雙乳或進行化療」。
「我們的研究指出,在接受其他治療時,不必立刻進行乳房切除術。」
據美國癌症學會(American Cancer Society)統計,BRCA1或BRCA2基因突變的女性,在80歲前罹患乳癌的機率是70%,年輕時也較其他女性容易罹患乳癌。
好萊塢女星安潔莉娜裘莉(Angelina Jolie)就在2013年宣布,由於檢查報告發現她的BRCA基因突變,她已作手術切除雙邊乳房,以降低罹癌風險。
期刊在新聞稿中說,研究發現,女性在罹患乳癌後存活2年、5年或10年的差別,和BRCA基因是否突變沒有關聯。
聲明說:「有鑑於研究發現,作者認為,罹患三重陰性乳癌且攜帶BRCA基因突變的女性,如果為了從最初的治療康復而延後1到2年進行額外手術,應該可以放心,這樣做不會影響到往後的存活時間。」
「不過降低風險的手術仍可能有利BRCA基因突變者,長期而言可避免癌細胞擴散到另一個乳房或卵巢。」
資料來源: 奇摩新聞 2018年1月11日 

Friday, January 12, 2018

研究:乳房基因突變 不影響癌症患者壽命

 根據醫學期刊「刺胳針腫瘤學」(The Lancet Oncology)上一份研究,BRCA基因突變的年輕女性在診斷罹癌後,死亡風險並不會比較高。
研究共同作者、南安普敦大學(University of Southampton)的艾克斯(Diana Eccles)在聲明中表示,相較BRCA基因正常的患者,「BRCA基因突變的女性若診斷出初期乳癌,常在診斷後不久,便獲建議切除雙乳或進行化療」。
「我們的研究指出,在接受其他治療時,不必立刻進行乳房切除術。」
期刊在新聞稿中說,研究發現,女性在罹患乳癌後存活2年、5年或10年的差別,和BRCA基因是否突變沒有關聯。
資料來源: 
法新社 中文新聞

Thursday, January 11, 2018

晚期乳癌存活率很低? 口服化療藥延命有望

乳癌為國人女性癌症發生的首位,少數確診已進入晚期,不但侵犯局部乳房組織,更可能轉移到遠處器官,如肺、肝、骨骼、腦部等,存活率大幅下降;不過,隨著口服化療藥物發明,晚期乳癌也有不錯的治療成效,能夠穩定控制病情,甚至延長生命。一名57歲的女性,4年前乳癌復發,在醫師建議下,選擇使用口服化療藥物,如今追蹤3年以來,腫瘤指數都正常,日常生活也都不受影響,甚至還可出國旅遊。
口服化療藥物 出國旅遊也行
收治個案的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乳房甲狀腺外科主任姚忠瑾指出,國內每年約新增1萬2名乳癌病患,且逐年增加中,病患平均年齡為45至55歲,相較於國外病患年輕10歲。近年來,國健署積極推廣乳癌篩檢,多數病患確診為早期乳癌,但仍有5至8%為晚期。該名乳癌晚期病患使用口服化療藥物治療,只有輕微的不舒服,原本一個月回診拿藥,現在開立長期處方簽,只需每3個月回醫院,病情控制良好,也能夠出國旅遊。
口服化療藥物治療 乳癌病患福音
根據醫師臨床觀察發現,不少晚期乳癌病患,害怕接受化療。姚忠瑾主任說明,乳癌治療方式有手術治療、放射治療、化學治療、荷爾蒙藥物治療,以及標靶藥物,根據腫瘤類別及期別給予不同治療方式。「乳癌治療越早期越積極、越晚期則越保守。」姚忠瑾主任強調,一旦腫瘤轉移則無法治癒,治療目標為延長生命及維持生活品質,例如荷爾蒙接受體陰性者,通常建議使用口服化療藥物治療,治療效果不錯且副作用輕微,同時方便性佳。
減少就醫次數 降低日常生活干擾
姚忠瑾主任認為,口服化療藥物可增加病患治療接受度,不必接受點滴注射,也不用經常跑醫院,不但減少就醫次數,且可降低日常生活干擾,讓癌症控制有如慢性病,生活如同一般人,大幅增加生活品質。

資料來源: 20180109(健康醫療網 )

補鐵吃肉怕致癌?避開這種肉!日吃9克增21%乳癌率

許多女性每次只要一遇到生理期到來,就會面臨缺鐵危機,這時候多數營養師都會推薦吃紅肉補鐵,因為動物性食材內含的鐵質屬於血基質鐵,比起植物性食材更能有效造血。但是又怕吃多了紅肉,自己會不會罹患婦癌?讓很多人在貧血之際,內心總上演著矛盾大對決。

然而《歐洲癌症期刊》最新公布的研究表示,顯然吃紅肉的女性不太需要擔心乳癌風險加重了。因為當醫學研究者們進行新的研究,並同時以大數據分析舊有研究時,發現只有攝取加工肉品才會提升罹患乳癌的機率。而食用新鮮紅肉,則對罹癌風險沒有影響。

每天吃9公克以上加工肉品 乳癌機率高21% 更年期後更要小心


這項由英國格拉斯哥大學主導的大規模研究,分為新的調查研究及大數據分析兩個部分(詳細研究方法附在文末)。

結果前者顯示,每天食用加工肉品(如培根、火腿、香腸等)超過9公克者,罹患乳癌機率會大幅提升21%,食用紅肉則完全不會影響乳癌的罹患率;而後者則顯示,只有加工肉品食用量高的女性族群,乳癌罹患率才會提升6%,更年期後女性更會提升9%。

日腫瘤血液醫師:料理過程才是致癌關鍵 補血還是吃肉好!


日本腫瘤血液內科醫師明星智洋表示,過去醫學上主要以三個原因推論紅肉、加工肉品可能會增加罹患乳癌的機率: 
  • 其所含的豐富血基質鐵,會讓身體的鐵質吸收效率過度良好,刺激乳房細胞癌變。
  • 在飼養肉用動物的過程中,畜產業者往往為了追求效率而在飼料內添加高量的雌激素來刺激生長。使得肉品中雌激素含量過高,同樣也會誘發體內細胞癌變。
  • 料理在加工過程中產生了致癌物,如多環芳香烴等。

而本次的研究則都證實了,肉類產品致癌的原因主要還是以加工過程中產生的致癌物為主。缺鐵性貧血的女性,也更應該多食用新鮮紅肉,不要烹調至燒焦,就不至於擔心罹患癌症。

而明星醫師也表示,補鐵的植物性食材常見的菠菜、成熟紫菜等,其內含的非血基質鐵的人體吸收率都在1~8%上下,所以就算大量攝取也很難改善貧血問題。而新鮮紅肉中的血基質鐵,其人體吸收率則在10~30%上下,因此補鐵造血效率非常之高,可以有效改善貧血。

下次如果經期到來又感到頭暈、貧血了,不要再擔心紅肉不能吃,只要避開加工肉製品,就不需要對自己的身體健康每天戰戰兢兢。

※詳細研究方法:

新調查研究:研究團隊以英國40~69歲的26萬名女性為樣本調查,觀察其肉類攝取與7年內的罹癌情形。在這7年內有近5000人罹患乳癌,但是只有全數都屬於加工肉品攝取量高的族群。

研究團隊甚至進一步將加工肉品的攝取量由多到少分為三組計算,發現每天攝取超過9公克者為最多族群,相較不太吃加工肉品的族群,罹患乳癌的機率高出21%。

大數據研究:研究團隊分析了國際間近年來公布的10份乳癌飲食研究,內容涉及了165萬人的健檢資料,其中有4萬名以上乳癌案例。而分析發現,加工肉品攝取量越高,乳癌罹患風險約會增加6%。

此外,若以更年期前後進行比較,更可以發現主要是更年期後婦女,在食用加工肉品後,乳癌罹患風險平均會增加9%。 

資料來源:20180109【早安健康】

Wednesday, January 3, 2018

德國科學家證實:乳癌病患免疫力愈強,治療效果愈好

乳癌病患在切除腫瘤前一段時期若給予化療藥物(先導性化學治療,Neoadjuvant Chemotherapy),因為能使腫瘤縮小所以能免除切除整個乳房。但化療藥物引起的副作用對病患亦可能造成生命威脅,而且每位病患對化療的反應各不相同,不一定有效,有些病人化療後不但未蒙其利反而先遭其害,因此醫師在診治乳癌病人時,對於是否應先給予化療藥物總是較難決定。
最近一項研究證實,乳癌病患腫瘤內的免疫細胞(白血球)愈多,則給予先導性化療後能獲致較好的治療效果。此結論對醫師今後是否決定對個別病患使用先導性化療藥物將極具參考價值。該研究已刊登於 2017 年 12 月《刺胳針腫瘤學》(Lancet Oncology)期刊。
離開血液循環進入腫瘤內的白血球稱為「腫瘤滲透淋巴細胞」(tumor-infiltrating lymphocytes,TIL,註),當腫瘤內有大量 TIL 細胞時,代表人體啟動了對抗癌細胞的免疫反應,因此視為一種有利於癌症病患的徵兆。
然而乳癌並非單純的疾病,依其荷爾蒙受體(動情激素受體及黃體激素受體)及第二型類表皮生長因子受體(HER2)表現高低可分為四類:1. 荷爾蒙受體高度表現,HER2 不表現者,稱為「管腔細胞 A 型乳癌」;2. 荷爾蒙受體呈弱陽性,而 HER2 可能是陽性或陰性者,稱為「管腔細胞 B 型乳癌」;3. HER2 陽性型;4. 兩種荷爾蒙受體及 HER2 皆不表現者,稱為「三陰性乳癌」。因此,德國夏綠特─柏林醫學大學(Charité)病理學研究所(Institute of Pathology)的 Denkert 教授想進一步釐清,TIL 於何種乳癌最能預測化療效果的好壞。
▲ 右圖顯示的主要是腫瘤細胞(圓形紫色細胞)。在左圖中,免疫細胞正在浸潤腫瘤。(Source:dkfz
他所領導的研究團隊共分析了來自 6 家醫學中心 3,771 名乳癌病患的腫瘤檢體中 TIL 的數量,這些病患皆曾接受先導性化學治療。結果發現,三陰性乳癌、HER2 陽性乳癌患者腫瘤內 TIL 數量愈多時,先導性化療的效果較好且病人的存活期也較長;至於管腔細胞型乳癌腫瘤內的 TIL 數量通常較少,而 TIL 數量多寡也不影響先導性化療的效果。
Denkert 教授的團隊再更精細分析管腔細胞型乳癌的檢體,是否有哪種特定白血球數量多寡會影響化療的效果。他們發現,巨噬細胞數量愈多時,病人化療的效果反而較差;相反的,B 細胞數量愈多時則化療效果較佳。
除此之外,Denkert 教授也有興趣研究 TIL 的種類及數量是否也會影響乳癌病患對免疫治療的反應。他希望這些基礎研究能幫助醫師往後診治乳癌病患時,能有更充分的實驗證據做為決定個別病患最適合的治療策略的參考。
註:乳癌中的 TIL 以 T 細胞為主(約 75%),其他尚有 B 細胞、單核細胞和自然殺手細胞等。已有許多臨床試驗證明乳癌腫瘤的 TIL 細胞,能預測癌症患者於手術前輔助化療的反應。癌細胞周遭還有許多其他種類的正常細胞,如纖維母細胞、內皮細胞和脂肪細胞等,再加上細胞外的基質成分,它們的共同作用都會影響乳癌的發生與進展。
資料來源: 科技新報
https://www.dkfz.de/en/presse/pressemitteilungen/2017/dkfz-pm-17-64-Immune-cells-predict-therapy-response-in-breast-cancer.ph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