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esday, November 28, 2017

雙標靶治乳癌 可降50%轉移風險

根據國健署最新癌症登記,國內一年約新增1200多例乳癌病患,而乳癌高惡性度基因型HER2即占了25%,目前以HER2單株抗體標靶藥物加上化療,已可降低50%的乳癌移轉及復發,但仍剩有50%的風險,臨床研究治療發現,若以HER2/HER2及HER2/HER3雙標靶拮抗加上化療,可以再降低乳癌50%轉移及復發風險,病患可以獲得更好的治療、活得更久。
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乳房外科主任歐陽賦表示,乳癌可分為管腔A型、管腔B型、HER2陽性及三陰性等,其中又以管腔型占多數,以第一型乳癌來說,管腔型乳癌的移轉及復發最高為10%,但HER2陽性為20%,高出一倍,其惡性度可見一斑。
但在HER家族當中,除了HER2/HER2外,HER2/HER3亦來勢洶洶,歐陽賦指出,主要腫瘤這個位置點會傳遞更多的訊息能量,是造成復發或轉移的關鍵,研究發現,使用雙標靶拮抗藥物可以阻斷HER2及HER3的連結,可以將疾病無惡化時間再延長半年,存活期也從過去的40.8個月,突破至56.6個月。
歐陽賦指出,門診有一名50多歲女性,3、4年前發現乳癌已轉移到肝臟,在接受HER2雙標靶拮抗藥物治療後,乳癌腫瘤完全消失,現在仍固定每3周打一次雙標靶拮抗藥物,並定期3~4個月追蹤一次,生活與正常人無異。
歐陽賦認為,目前對於HER2移轉性乳癌,多以單株抗體加上化療治療,由於HER2雙標靶拮抗藥物降低乳癌發復及移轉的效果更好,不失可以用於第一線的治療及預防。另如果腫瘤已經很大,可以先利用HER2雙標靶拮抗藥物,臨床發現,患者使用後,高達5至6成病患的腫瘤消失不見,其餘患者腫瘤則明顯縮小,原來手術需做乳房全切除,到後來只要做局部切除即可,乳房最後獲得保留,對患者意義非凡。

資料來源: 中國時報 2017年11月28日 

乳你同行:管腔A型乳癌適合做術前化療嗎?

管腔型乳癌,即荷爾蒙受體陽性的乳癌,分A及B型。A型是繁殖速率14%或以下,B型可以由15%至100%,表示癌細胞較活躍,繁殖速度快。

管腔A型的乳癌,是在乳癌幾種生物特性之中,生長得最慢的一種。若能及早發現,都未必需要化療。

最近有一位四十來歲的病人來求診,她確診乳癌,三厘米長度,淋巴檢查未見明顯擴散,屬第二期A,腫瘤生物特性是管腔A型。她見了外科醫生,建議她先打化療,縮小腫瘤,才做手術。轉介見內科腫瘤醫生,立刻安排血液檢驗,準備開始化療。病人感覺所有安排來得太快,自己還未完全明白病情,有些不安,於是尋求多一些專業意見。看過她所有醫療紀錄後,了解過她的病情,再作臨床檢查,跟她詳細解釋我對病情的分析,及治療建議。

首先,腫瘤生長的位置,是在乳房外上側,割除腫瘤,用乳癌整形外科技術,是可以保持乳房完整性,不需要全乳切除。

第二,淋巴沒有受影響的管腔A型乳癌,就算是第二期,也未必需要做化療,亦可將腫瘤組織,作進一步的「基因組分析」(genomic profiling),如「安可待」21基因檢測,以決定化療的需要。

第三,術前化療的目的,是若病情無論如何都需要接受化療,先做術前的全身性化療,好處是可以看到腫瘤的反應,對藥物作出適當調整,及有助了解藥物的抗癌能力,從而估計癒後存活率。縮小腫瘤,以減低全乳切除的可能性,亦取決於腫瘤生物特性。管腔A型的乳癌,在香港乳癌資料庫的統計,只有2%能達至病理檢驗的「完全緩解」(pathological complete response),即癌細胞完全被消滅。

基於以上的分析,我的建議是先進行手術,待病理化驗結果出來,再開乳癌專家會議,研究是否需要進行21基因檢測,再決定跟進的輔助治療,是否需要化療,還是單純荷爾蒙治療,及乳房電療。我慶幸有一個綜合專家團隊,定期舉行會議,互相交流經驗,從不同角度,包括內科、外科、放射科、病理科,為病人制訂最適合的治療方案,讓病者得到最佳的治療。

資料來源【蘋果日報】

谷歌DeepMind欲藉AI對抗乳癌

在征服圍棋世界之后,谷歌旗下的DeepMind將許多機器學習資源用於提升醫療水平,DeepMind近日宣布利用AI對抗乳癌。
    通過機器學習增檢測機率
    作為合作夥伴,DeepMind將與倫敦帝國理工學院的英國癌症研究中心領導的一些健康研究機構合作。同時,DeepMind也會繼續與英國國家醫療服務中心合作的研究工作。這個項目的目標是,通過將機器學習應用於乳腺X光檢查,來探索新的方法以提高乳癌的檢測機率。乳腺X光檢查通常稱用於檢查乳房健康狀况的X射線技術。DeepMind希望建立一種機器學習模型,能夠快速、準確地檢測出癌症迹象,幫助醫生盡早發現癌症,以便盡早開始治療。
    英國癌症研究中心的研究和創新執行主任福克斯說:「利用AI的力量,我們可以解決乳癌研究中一些最大的挑戰,包括提高癌症檢測的準確性。大多數癌症患者都是在癌症晚期被檢測出來,而癌症晚期已很難治癒。這就是為什麼英國的癌症研究中心正在發展這方面的能力,建立新的夥伴關系,并支持一個項目群體進行早期癌症檢測研究,以提高更多癌症患者的存活率。」
    曾因不當獲取患者信息遭批
    除與醫生和醫療機構合作之外,DeepMind還將與谷歌的AI健康研究團隊合作,后者已在通過機器學習來檢測乳癌方面完成了自己的一些研究。DeepMind在一份聲明中表示,這一合作是由其新合作夥伴提出的,他們想要的就是DeepMind和谷歌的研究人員,「這樣,該項目便能利用兩支團隊的AI專家,以及谷歌的超級電腦」。
    今年早些時候,DeepMind在英國受到了抨擊,原因是它以「不恰當」方式獲取了患者私人健康信息,這促使該公司成立了獨立的評審小組來評估研究行為。對於本次宣布的新合作夥伴關系,DeepMind稱,它「致力於以最關心和尊重的方式對待這個項目的數據」。


資料來源【香港商報訊】

Sunday, November 12, 2017

微生物研究新突破 研究人員發現未來有望以益生菌防治乳癌

一項最近發表的研究當中,克利夫蘭診所的研究人員揭露了健康女性與罹患乳癌的女性,二者乳腺組織當中細菌組合的差異。相關研究於 10/5 號刊登於 “Oncotarget” 。研究人員發現健康的乳房組織當中,有更多的菌種 甲基桿菌 (Methylobacterium),這項發現可以為對抗乳癌揭露一條新的方向。
人體內被稱為細菌的微生物,影響著許多疾病的生成。過去多數的研究都是專注在腸道或者消化道細菌之上。不過長期以來科學家就一直懷疑乳腺組織當中存在著某種微生物,是影響乳癌生成的關鍵角色,但一直找不到確切的證據。這次克利夫蘭診所的研究團隊已經藉由掌握健康和癌症乳房組織中微生物的差異,掌握乳腺癌當中細菌的組成。
克利夫蘭診所基因體醫療護理中心主任,同時也是本次研究的共同作者 Charis Eng 博士表示:「就他所知,這項研究是目前為止,人類針對乳癌的研究當中,首次探究乳房組織以及乳癌當中人體微生物組差異的一項研究。」他希望能找到一種能幫助醫生更快速且簡便診斷乳癌的方式,甚至瘋狂構想是否能在乳癌形成之前,利用微生物學的方式,以益生菌或抗生素來預防癌症!
研究人員檢查了 78 例接受瀰漫性乳癌切除手術的患者,或者接受乳房美體手術的乳房組織,深度研究當中的微生物組成。此外,他們還檢查這些患者的尿液以及漱口後的水,以便探測當中的細菌組成。藉由這項研究,科學家首次發現健康的乳房組織當中有著更多的甲基桿菌。除此之外,研究人員還發現乳癌患者的尿液樣本當中有較高水平的革蘭氏陽性菌 (像是葡萄球菌與放線菌),不過這些細菌在乳癌當中扮演的作用仍需進一步地確認。
本項研究的共同作者,克利夫蘭診所腫瘤外科主管和乳癌護理主任Stephen Grobymer博士表示:「如果我們可以針對特定的癌症細菌,也許能使人體成為抑制癌症的環境,並且增強現有的治療方式。儘管還需要更深入的研究,但這項研究是初次強力的顯示及了解乳癌當中,相關的細菌的確失去了平衡,這項成果將成為未來更大型研究的基礎。」
不僅如此,這項研究還為進一步針對癌症細菌的奈米分子提供了概念驗證與理論支持。在轉化奈你醫學中心的基金支持下,研究團隊 Stephen Grobymer博士和Charis Eng博士正和希伯來大學,開發一種使用奈米技術的新治療方式,將能把抗生素直接地送到引發乳癌的相關細菌群落周圍,並且殺死他們。
在美國,乳癌是排名在皮膚癌之後導致女性死亡的癌症第二名,平均每8名女性當中就有一名罹患乳癌,所以這項研究對於未來的乳癌防治具有不可估量的重要意義。
資料來源: 生醫觀點 2017/10/13

Saturday, November 11, 2017

乳癌患者治療新選擇:冷凍療法

81歲的陳奶奶,看護於3個月前幫她洗澡時,摸到右邊乳房有一個硬塊,家屬帶她到乳房外科門診求診,超音波檢查發現右邊乳房,有一個約2公分的腫瘤,醫師建議進一步做粗針切片檢查,一周後看報告確認為『乳癌』。醫師建議安排手術切除,陳奶奶及家屬卻因年紀大、身體虛弱的因素,都不希望接受手術治療,但家屬又很希望能良好的控制腫瘤
在與彰基乳房中心副主任賴鴻文醫師討論之後,家屬決定接受冷凍治療來局部控制腫瘤。賴醫師於9月22日當天為陳奶奶進行右側乳癌的『冷凍治療』,術後的陳奶奶,在恢復室稍作休息即離院回家。85歲的林奶奶,因有失智狀況,平時住在養護中心,養護中心照護人員於3個月前,發現林奶奶左邊乳房有一個硬塊,請家屬帶林奶奶到乳房外科門診求診,超音波檢查發現左邊乳房有一個約1.4公分的腫瘤,醫師建議進一步做粗針切片檢查,一周後看報告確認為『乳癌』。醫師建議安排手術切除,但林奶奶年紀頗大,且有失智狀況,所以家屬不希望進行手術治療,在與彰基乳房中心副主任賴鴻文醫師討論之後,家屬決定接受冷凍治療來局部控制腫瘤。賴醫師於9/22當天為林奶奶進行左側乳癌的『冷凍治療』,術後的林奶奶,在恢復室稍作休息即離院回養護中心。
彰基乳房中心副主任賴鴻文醫師表示,手術當天,先利用超音波定位出腫瘤的位置,及選擇所要使用的冷凍針具,接著進行局部麻醉藥物的注射;之後在超音波導引下放置冷凍針具,來製造能夠完全包覆『乳癌』的冰球。經過兩個『冷凍』及『解凍』的循環後治療即告結束,整個療程約40分鐘,兩位患者在接受『冷凍治療』後,於恢復室短暫觀察後,當天即出院回家休息。
賴鴻文表示,患者術後一週回診情況良好,除了治療的地方輕微瘀青外,沒有什麼不舒服或產生其他嚴重的併發症。『冷凍治療術』後的核磁共振造影檢查,顯示腫瘤控制情形良好,醫師建議後續於門診持續追蹤,並接受抗賀爾蒙藥物治療,以減少乳癌復發及轉移的風險。
『乳癌』是婦女最常見的癌症,手術切除不管是乳房保留或是全切除手術,一直是治療乳癌的主流。過去台灣乳癌患者好發在 40-49歲婦女,然而目前隨著人口老化問題逐漸出現,臨床醫師也面臨越來越多老年乳癌的患者及相關難題。有些老年患者身體較為虛弱,同時合併高血壓、糖尿病、心臟病、巴金斯氏症或阿茲海默症(老年痴呆症)的情形也不算少見,這些患者相對可能較不適合接受手術,醫師、患者及家屬,在決定是否接受手術治療時,也會有許多的疑慮及考量。
『冷凍治療』的原理是利用局部快速溫度降低,達中心溫度零下攝氏負40度C至負80度C,利用冷凍的過程中,所結成的『冰球』來包覆腫瘤;由『冰球』中形成的低溫來凍死癌細胞,以期達成有效局部控制腫瘤的效果。目前『冷凍治療』在過去研究報告中,已有效應用於腎臟癌、肺癌、肝癌及乳癌的治療。乳房組織位於身體表面,手術切除相對不困難,故應用『冷凍療法』來治療早期『乳癌』一直不是主流。然而少部分『乳癌』患者,雖然腫瘤不大,但是本身並不適合接受手術,這時『冷凍療法』就可提供成為手術之外,另一個腫瘤局部治療的選擇。
  『冷凍治療』具有幾項特色,由於在低溫的狀態下,本身就具有止痛的效果,所以患者接受『冷凍治療』的過程中,並不會明顯感到不適,故不需要接受全身麻醉,在局部麻醉下即可進行。另外『冷凍治療』操作時可用超音波導引將針插到正確位置,在降溫過程中可以即時監控『冰球』大小及範圍是否足夠;『冰球』體積必須大過腫瘤本身,最好『冰球』邊緣超過腫瘤邊緣1公分以上,較能有效將癌細胞凍死以減少復發風險。
 賴鴻文指出,這次治療的兩位患者,都是由於本身年紀大(超過80歲),且本身又同時有其他疾病,使得患者不適合接受手術治療。兩位患者因為都是賀爾蒙受體陽性乳癌患者,故醫師皆先開立口服抗賀爾蒙藥物治療。然而只有單純接受口服藥物,在未手術的狀態下,一般在治療半年到一年後,乳癌細胞就可能出現抗藥性,而產生腫瘤變大,甚至進展到腫瘤轉移的情形。這也是目前針對『乳癌』,醫師大部分會建議患者接受手術的原因。然而有時候會遇到患者身體情況不適合或不願意接受手術的情形;賴鴻文醫師表示,針對這兩位老年不適合接受手術的患者,由於冷凍治療不需全身麻醉只需局部麻醉,而且術後也只有針孔大小的傷口、術後不需住院,可以當天回家等特點,故家屬與患者同意來接受這種新型態的腫瘤局部控制方法。
  彰基乳房中心主任陳達人教授表示,目前用『冷凍療法』來取代手術的研究顯示:當腫瘤大小小於1公分,幾乎都可以有效凍死癌細胞;但當腫瘤大於2 公分以上時,腫瘤控制率就會明顯降低;故較適合腫瘤較小的早期乳癌,以腫瘤大小小於1.5公分,可能是較適合的個案。但是目前的文獻缺乏較大型研究及長時間追蹤的成果,來證實可以有效使用冷凍療法取代手術的療效。故目前『冷凍療法』在應用於治療『乳癌』方面還需要謹慎評估,建議是跟有經驗的乳房專科醫師,進行評估與討論。
賴鴻文表示,在使用『冷凍療法』治療『乳癌』時有幾件事需要注意,建議腫瘤為單獨一顆、非多發性病灶,腫瘤大小建議為小於1.5公分,因目前證據顯示,小於1.5公分的腫瘤較有機會單獨以冷凍治療控制;不適合距離皮膚太近或侵犯皮膚的腫瘤,以避免治療過程中低溫造成皮膚的凍傷。另外,此項療法目前健保並不給付,故接受『冷凍療法』於『乳癌』的治療時,需要額外自費。
                                                                                             治療比較表
傳統乳房切除手術內視鏡乳癌微創手術達文西機器手臂冷凍治療
適應症各種乳癌無皮膚侵犯之乳癌

無皮膚、乳頭乳暈侵犯之乳癌腫瘤小於1.5公分
不適合接受手術者
健保健保給付無健保給付須自費無健保給付須自費無健保給付須自費
麻醉全身麻醉全身麻醉全身麻醉局部麻醉
出血量出血量較多出血量較多利用手術正壓有效減少術後傷口出血出血量極少
手術時間手術時間較短手術時間較長手術時間較長手術時間短
傷口– 傷口大
– 疤痕明顯
– 傷口小、
– 疤痕隱藏在較不明顯之處
– 傷口小
– 疤痕隱藏在較不明顯之處
– 傷口極小
– 無明顯疤痕
住院術後須住院術後須住院術後須住院可當日出院
資料來源:生醫觀點2017/11/10

逃離癌症的魔爪,補充維生素D是關鍵!?

對於近年廣受討論的明星營養素——維生素D,您的印象是什麼呢?絕大多數人的認知是它可以促進骨頭的鈣吸收,延緩骨質流失和預防骨質疏鬆,但許多人可能沒想過,維生素D也是幫助人們遠離癌症魔爪的重要營養素!
癌友血液太少「D」,復發風險恐較高!
衛生福利部台中醫院放射腫瘤科主任廖志穎表示,除了促進骨頭生長之外,維生素D還有相當重要的「免疫調節」和「抗發炎」功能,如果體內維他命D長期缺乏,罹患自體免疫疾病、關節炎、憂鬱和心血管病等病的風險就會增加。
至於癌症,雖然目前還需要更多臨床研究來確認與維生素D之間的因果關係,但近年的確有些大規模研究發現,維生素的缺乏可能與癌症的發生、死亡或復發相關。類似的發現也出現在廖志穎醫師的診療經驗中,他追縱90位癌症治療完成的患者,檢測血中維他命D值,平均竟只有23.2ng/ml,不僅與正常人的最低建議標準值30ng/ml有一段差距,其中更有1/3的癌友更低於20ng/ml以下。
吃奶蛋補充維生素D,別忘記也要曬太陽!
廖志穎醫師表示,維生素D扮演著「免疫調節者」的功能角色,可以讓人體中比較好的免疫細胞,像是T細胞經過Th1的路徑,或是NK細胞自然殺手細胞的運作穩定,對癌症病友來說是一個很重要的營養素,建議適度從鮭魚、奶蛋、燕麥、菇類等食物中補充。需注意的是,維他命D也是一種陽光荷爾蒙營養素,攝取了含維生素D的食物之餘,別忘記適度地曬曬太陽(皮膚不防曬),有助在體內轉化為D3,更利於人體運用。
降低癌症復發率 腫瘤輔助醫療正夯
除了維持體內足夠的維生素D濃度之外,臨床發現癌友在經過辛苦的手術、化學治療、放射治療之後,常有其他營養素缺乏、免疫低下引起帶狀疱疹、身心壓力憂鬱焦慮導致失眠,與種種治療引起如癌疲憊、手麻、關節痛等副作用,不僅影響時間可能長達半年以上,甚至可能讓癌症更容易復發,令許多癌友苦不堪言!
對此,廖志穎醫師表示,近年來,免疫醫療的興起,讓醫界更重視身體「微環境」的調養,像是抗發炎、提升免疫,癌友除了接受正規治療之外,也可以諮詢相關醫護人員,透過飲食、運動,甚至是一些抒壓的方式,或是運動醫學的介入,讓整個癌症治療可以變得更好,減少副作用,提升治療品質。

資料來源:【華人健康網】2017/11/10

Saturday, November 4, 2017

英團隊利用ctDNA 檢測乳癌復發率

據外電報導,倫敦帝國學院和萊斯特大學將展開Natera的液態切片(liquid biopsy)研究,利用循環腫瘤DNA(circulating tumor DNA,ctDNA)檢測乳癌的復發率。
該小組將使用Natera*的循環腫瘤DNA檢測技術─Signatera,找出最佳的生物標記物,以預測乳癌患者在經歷了手術和輔助治療後的進展。並且,研究參與者將進行長達4年的驗血和體檢監測。
相較之下,傳統的液態切片(liquid biopsy)鎖定多個生物標記,以監測疾病進展;Signatera則先將患者的腫瘤進行全基因定序,再鎖定特定基因位點突變追蹤。
該研究的目的,在於確定循環腫瘤DNA分析早期檢測乳癌復發的時間和效用,以及靈敏度,團隊預估在2018年就會有初步的結果。
主要研究者之一,英國萊斯特大學的癌症轉移遺傳學教授 Jacqui Shaw表示,「我們相信,循環腫瘤DNA可以提供一個有意義的指標,預測乳癌患者掃描之前疾病的發展。」


*Natera成立於2003年,總部位於美國加州,是一家基因檢測公司,主要在美國及歐洲開發與銷售非侵入式檢測,旗下Signatera試驗在今年8月份開始提供研究用途,並且將在明年推廣給臨床醫師。
 Signatera這一技術,與其他液態切片不同於「個人化」的檢測,此技術能在監測癌症方面,量身為患者打造,提供更高的專一性和靈敏度。

資料來源: 環球生技月刊 2017/1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