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day, October 27, 2017

抑制乳癌細胞增生 中研院找到新關鍵

(健康醫療網/記者吳珮均報導)
乳癌治療又有突破性進展!中央研究院最新研究發現,當乳癌細胞轉移到腫瘤引流淋巴結(TDLN)時,可藉此瞭解腫瘤惡化的程度,若剃除腫瘤引流淋巴結的免疫細胞Tregs,便可抑制該淋巴結內癌細胞IL-17RB基因的活化,並降低癌細胞的毒性。此研究結果已發表於《EMBO分子醫學》期刊。
發展IL-17RB抗體 有助乳癌治療
中央研究院基因體中心博士後研究人員黃世嘉博士指出,在各式各樣的免疫細胞裡,有一種調節性免疫T細胞(Tregs),作為一個矯正型的角色,當其他免疫細胞過度活化時,Tregs則會分泌TGF-β1分子進行控制與調節。然而,當乳癌細胞進到淋巴結時,Tregs所分泌的TGF-β1分子將會促使乳癌細胞內IL-17RB基因的活化,進而增強乳癌細胞的毒性及擴散能力。
黃世嘉博士進一步指出,此項研究結果,不但提供醫師是否切除病患淋巴結有了更明確的指標,同時也確認發展IL-17RB抗體是治療乳癌可行的方向。
MCT2做標的治療 阻乳癌細胞增生
此外,該研究團隊並發現,乳癌患者的脂肪細胞也會助長乳癌細胞增生,該研究結果已發表於《自然通訊》期刊。中研院基因體研究中心黃俊凱博士補充,經臨床觀察,乳房較大的女性,罹患乳癌的風險較高,因脂肪細胞分泌的β-HB,可促進MCT2高表現的乳癌腫瘤增生;因此,脂肪組織在MCT2高表現的乳癌患者,反倒成為幫助乳癌壯大的角色。所以,以MCT2做為標的進行治療,或許可成為乳癌治療的另一道曙光!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2017/10/26

HER2陽性乳癌轉移患者 積極雙標靶治療助延命

沒有家族史,且飲食清淡、起居正常,現年35歲王小姐,從沒想過自己會罹患乳癌,兩年前,摸到乳房硬塊時,還認為那只是纖維囊腫,應該不會那麼倒楣,沒想到切片結果確診為惡性腫瘤,而且是相當棘手的HER2陽性乳癌,進一步檢查發現,癌細胞已經轉移至肝臟。
確診罹癌時,她難以接受,因為她一向是旁人羨慕的人生勝利組,幸福美滿,先生溫柔體貼,雙胞胎兒子活潑可愛,一夕之間,完美的家庭宛如面臨崩解,天崩地裂。
但一想到孩子還小,不到兩歲,正需要媽媽照顧,為母則強,王小姐積極接受治療,在醫師評估下,接受最新的「雙標靶藥物」合併化療,六個月後轉移至肝臟的腫瘤影像不見了,病情趨於穩定,乳房腫瘤也變小了,順利切除腫瘤,現在定期回診追蹤,對於未來充滿信心。
歐美腫瘤醫學界共識:第一線使用雙標靶合併化療治療成效佳
三軍總醫院腫瘤科主任戴明燊指出,台灣每年新增一萬多名乳癌患者,其中約3000名癌友屬於HER2陽性乳癌,年紀相對較輕,因HER2基因過度表現,以致容易復發或轉移。
戴明燊主任指出,一旦HER2陽性乳癌患者轉移至骨頭、肝臟、肺臟,傳統治療以化療為主,平均穩定不惡化的時間為六至八個月,如果使用「標靶藥物」合併化療,則穩定不惡化時間平均可達一年,換成最新「雙標靶藥物」合併化療,有機會可延長至一年半。
因為治療成效顯著,歐美各國腫瘤醫學界已有共識,針對HER2陽性乳癌患者轉移復發的病友,建議第一線使用雙標靶藥物合併化療,不過,可惜的是,目前台灣健保僅給付其中一種標靶藥物。
資料來源: 華人健康網2017/10/26

HER2陽性乳癌患者標靶治療 差一顆淋巴無法健保給付

名校畢業、服務於外商企業,婚姻美滿的張小姐,在外人眼中,就是典型的人生勝利組。她年輕時患有乳房纖維囊腫,但都有定期回診追蹤,怎料8年前某一晚洗澡時,摸到乳房硬塊,不覺有異,回診時醫師觸診,驚覺不對勁,認為「這應該是不好的」。當她被告知罹癌,且為治療棘手、復發率偏高的HER2陽性乳癌,她的完美人生瞬間風雲變色。
儘管屬於早期HER2乳癌,癌細胞尚未轉移至淋巴結,但張小姐卻高興不起來,因為她瀏覽許多相關文章後,得知像她這類癌友如果接受化療合併標靶藥物,就能大幅降低日後復發轉移風險,但礙於健保給付規定,她的狀況無法適用健保給付。但為了不讓老媽媽為她擔心,也給自己一個活下去、安心的機會,她決定自己救自己,積極治療使用抗HER2標靶來預防復發。用藥之後,迄今7年並未復發轉移。
台灣每年新增一萬多名乳癌患者,其中四分之一屬於HER2陽性,推估全台每年增加3000名HER2陽性乳癌病友,因HER2基因過度表現,以致預後復發轉移的風險大增,癌友身心承受巨大煎熬。事實上,類似張小姐遭遇的乳癌病友不在少數,台灣乳房腫瘤手術暨重建醫學會理事長陳訓徹,最近完成了台灣第一分針對早期HER2陽性乳癌患者的大規模的長期追蹤調查,證實標靶藥物對於淋巴結未轉移的早期HER2陽性患者的重要性。
長庚乳癌研究團隊為了解抗HER2藥物對於早期HER2陽性患者的治療及預防復發成效,進行長達15年的世代分析,分析對象為腫瘤小於5公分、淋巴結未轉移的早期乳癌病友,分析時間從2000年至2014年,人數多達4478人。調查發現,隨著賀爾蒙治療、化療以及標靶藥物等癌症新藥逐一問世,大幅提高存活率、降低復發風險,其中又以標靶藥物的改善存活期程度最為明顯,結果與美國2017研究一致。
正因抗HER2標靶藥物治療成效顯著,歐美各國早將標靶藥物列為HER2陽性患者的標準治療,不管是否轉移至淋巴結,均建議使用抗HER2標靶藥物,以降低日後復發機率及死亡率。 
但受限於國內健保給付條件,目前僅有轉移淋巴結的HER2陽性患者能夠獲得給付。門診用藥情況觀察發現,大部分並未轉移的患者礙於經濟因素,無能力接受抗HER2標靶藥物治療。陳訓徹教授呼籲健保署,能夠傾聽病友的心聲,適度開放抗HER2標靶藥物的給付標準,擴大給付範圍讓更多病友受惠。

資料來源:今日新聞 2017年10月27日

自我檢測乳癌 「這時間」最準確!

(響應國際乳癌防治,女性朋友平時可藉由了解自己乳房平時的狀況及檢查,如果發生異常變化時,就可以及早發現及早做治療。
良性腫瘤大小從豆子到橘子不等
大林慈濟醫院一般外科醫師暨腫瘤中心副主任林俊宏提醒,乳癌是威脅女性健康的頭號殺手,乳房常見的良性腫瘤,腫瘤大小從豆子大到橘子樣大小不等,有時不只出現一個,觸摸時有圓形、平滑、堅實的特性,雖然較低的機會會演變成癌,但還是得注意變化,有時在長大過程中基因突變,建議大於2公分時,最好做切片檢查,若1公分以下,且臨床上檢查為良性者,則建議每3個月追蹤一次,如果沒特別變化時可一年檢查一次。
乳房兩側出現刺痛、抽痛及脹疼壓痛感
另一種乳房纖維囊腫多見於30歲左右的婦女,門診中約有7成以上的女性都有,最大的特徵是乳房疼痛,並且乳房觸診時有大小不一的結節,常是兩側性且多發、併有刺痛、抽痛及脹疼壓痛感,如果囊腫位於乳房深處,則可能觸摸到像腫瘤的腫塊。
生理期結束時指腹順時鐘按摩胸部檢查
林俊宏醫師呼籲,乳癌何時找上門無法預測,最好於每個月生理期結束時,以指腹順時鐘按摩胸部及腋下,檢查是否有腫塊。乳癌最重要的臨床表徵是可觸摸到的乳房腫塊,雖然大部份的乳房腫塊均是良性,乳癌僅為一小部份,但摸到任何乳房腫塊仍需要分辨良性與惡性,應找專科醫師做確定診斷,千萬不要因無其他症狀,如疼痛或表面皮膚變化,而自覺無事,延遲就醫,耽誤病情。

資料來源: 優活健康網2017/10/19

Tuesday, October 24, 2017

勿信偏方別恐懼 乳癌治療把握黃金時機


一名旅居國外的鄭小姐,在2015年耶誕節,發現乳房上突出幾顆紅點,確知罹患乳癌,一開始選擇逃避治療,不僅體重從58公斤驟減到40公斤,癌細胞也轉移到肺臟、肝臟及骨頭,去年12月回台到中國附醫接受乳癌多專科團隊治療,至今年8月,皮膚已看不到潰爛發臭的傷口,食欲也增加

戰勝心魔突破瓶頸 黃金治療是關鍵
中國附醫血液腫瘤科醫師蔡明宏表示,類似鄭小姐這樣屬於HER2陽性的病人,確實惡性度高、復發率高、預後不佳,經過標靶藥物積極治療後,存活率已可達到8成左右;且日後只需定期追蹤即可,把握黃金治療時機是能否治癒的決勝關鍵,就算晚期乳癌也沒有那麼可怕,即使為最惡性的HER2陽性乳癌,只要及早準確接受標靶治療,就能減少24%~46%復發風險。
根據國民健康署統計,台灣每年平均約新增1萬2千名乳癌患者,乳癌病患可分為HER2陽性或HER2陰性兩組截然不同預後的乳癌,依照基因型別,其中約有4分之1屬於HER2陽性。中國附醫乳房外科主任劉良智表示,乳癌患者的腫瘤如果由於基因突變,造成HER2蛋白質的過量表現,這類腫瘤的生長速度會較快,而生物行為較為惡性,使得復發高於其他類型的乳癌。
治療新突破 乳癌患者有希望

大約有25%至30%左右的乳癌患者,受到體內癌細胞HER2基因過度表現的影響,癌細胞不僅繁殖能力強,也很頑固,促使復發及轉移的高風險。蔡明宏醫師強調,治療乳癌的ㄧ大瓶頸,是病人發現時太過害怕恐懼就醫,或輕忽腫瘤威力、擔心副作用及外觀而放棄治療,令人惋惜。
劉良智主任疾呼,早期發現、早期治療是預防治療乳癌的鐵律。符合健保給付條件的病人,應該把握健保資源,正規積極地治療,切勿聽信偏方與另類療法,錯失黃金治療時間,;就算末期轉移擴散的病人,在多專科團隊專業愛心的治療照護下,一樣可以得到良好控制,與家人同享幸福時光。

健康醫療網  



蘋果連皮吃有效防肝、腸、乳癌!這樣洗最安全

【早安健康/林昕潔整理編輯】選擇蘋果做為健康飲食的一部份時,許多人第一個想到的都是多汁香甜的果肉。但是,蘋果防癌和促進健康的能力,和吃下的部分密切相關。喝蘋果汁代替真正的水果,或是捨棄蘋果皮,都會讓你錯失蘋果中許多關鍵的營養成分!沒想到蘋果皮竟有防癌效果? 

蘋果皮有助防癌,和果肉一起吃效果更好 

近年有研究分析指出,蘋果皮對前列腺癌和乳癌具有正面效果。癌細胞會關閉身體的一種自然防禦機制,而根據醫學博士Michael Greger的解說,蘋果皮能夠再度啟動抑制癌症的蛋白質maspin。另外,蘋果皮含有三萜類合物,具有顯著的抗癌功效,特別是針對肝癌、腸癌和乳癌。一般認為,蘋果的果皮和果肉一起食用,更能共同作用、抑制常見疾病,包括心臟病、肺癌、氣喘、肥胖、失智、阿茲海默症等。 

蘋果富含植化素、維生素、纖維和大量抗氧化物質。只要吃一顆蘋果,就能滿足10%以上的每日所需維生素C和膳食纖維。纖維能夠提供飽足感、減少過食的可能性,並預防和數種癌症相關的體重上升;維生素C則能夠預防自由基造成的損害。另外,腸道細菌也會利用蘋果中的主要膳食纖維─果膠,製造化合物保護腸道細胞。 

攝取類黃酮,與降低肺癌密切相關 

另外,近期也有研究指出蘋果具有減低肺癌風險的能力。在《護士健康研究》和《健康專業人員追蹤研究》中,規律攝取蔬果,和女性降低21%肺癌風險有關

一項超過一萬位男女性參與的芬蘭研究發現,攝取較多類黃酮,與減少肺癌擴散具有強烈相關性。多數研究參與者的主要的類黃酮來源是蘋果,研究者因此推論,蘋果中的類黃酮最有可能降低癌症風險。 

康乃爾大學的食物科學家則發現,餵食老鼠的蘋果萃取物相當於人類每天吃一顆蘋果後,老鼠的腫瘤發生率減少了25%。若餵食的萃取物等量於一天三顆蘋果時,更減少了61%。 

蘋果帶皮吃,這樣洗更安全 

蘋果表面會產生天然果蠟,防止水分散失,但為了防止變質、保持賣相,許多商販還會在蘋果外皮塗上人工果蠟。 

《食物安全就要這樣吃》一書指出,想要去除蘋果表皮的果蠟,可以用溫水或熱水沖洗,再用牙刷輕輕刷洗,即可去除果蠟。生機飲食專家王明勇則建議,利用檸檬皮或果肉,沾少許小蘇打粉和鹽巴後,反覆搓洗蘋果表面,將果蠟打磨掉後,再以清水沖洗乾淨即可。 

Tuesday, October 17, 2017

三分之ㄧ乳癌可預防 危險群族莫輕忽

乳腺癌是女性健康殺手,每10萬人就有65.9人罹癌,在亞洲地區台灣乳癌死亡率名列前茅。臺北市衛生局特別於今(16)日邀請陳佩琪醫師擔任臺北市乳癌防治大使,呼籲珍愛女性朋友健康,篩檢要及時-Just in time。臺北市衛生局局長黃世傑表示,根據衛生福利部最新103年發生率統計,臺北市乳癌發生率為女性癌症的第1名(82.07人/每十萬人口),且高於全國發生率(70.74人/每十萬人口)。
106年臺北市完成乳癌篩檢共有8萬7,828位民眾,發現疑似陽性個案7,906位,疑似乳癌陽性率達9%,其中45歲女性乳癌篩檢疑似陽性率更達近11.86%,需進一步確診,女性朋友千萬不可忽視。
乳癌防治基金會董事長張金堅表示,依據美國癌症研究所(AICR)指出,高達38%的乳癌是可以預防的,而乳癌的危險因子可分為先天及後天型,先天型包含初經早、停經晚、未曾生育或30歲後才生第1胎,以及未曾哺乳、有乳癌家族史者、得過乳癌、卵巢癌或子宮內膜癌等個人較無法改變的因素,後天型包括抽菸、飲酒、不健康飲食及缺乏運動等。
另外,高危險群者,如具特殊家族史(更年期前得過乳癌)或一側乳房得過乳癌者,其致癌相對機率大於4倍;而母親或姊妹得過乳癌、第1胎生育在30歲後或未曾生育者,其致癌相對機率大於2~4倍。高危險群女性朋友,要重視健康生活,應定期進行乳房X光攝影檢查。
陳佩琪醫師表示乳癌為臺北市女性癌症的第1名,對女性健康深具威脅,提醒女性朋友,ㄧ旦滿45歲(或40-44歲其二等親,如:外祖母、祖母、媽媽、姊妹、女兒曾罹乳癌者),符合國民健康署篩檢年齡之女性朋友,就應及時進行篩檢,爾後定期每2年篩檢1次。
陳佩琪表示,即便身為醫師,雖忙於工作又要身兼母職,但ㄧ定會提醒自己,撥時間定期進行乳癌篩檢,報告在2週後即可收到,節省許多時間。
資料來源:風向新聞2017/1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