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turday, December 16, 2017

多補充一種「超級維生素」,「乳癌」致死率下降50%

根據《1 Million Health Tips》網站的報導,有許多醫學理論認為維生素D的缺乏與癌症兩者具有密切關連。此理論已在200多個流行病學研究和來自超過2500個的臨床研究中得到證實。
惡性腫瘤的乳腺癌是一組會生長、擴散到周圍組織的癌細胞。 導致乳腺惡性腫瘤的可能因素有許多,但遺傳是較主要的因素。
據統計,每天約有31位婦女確診罹患乳癌、6位婦女因乳癌喪命,是我國婦女發生率首位的癌症。
維生素D可否防癌?
維生素D已被證明對乳腺癌有很大的影響。
此外,生活方式也是預防癌症的重要因素,如飲食營養、運動、壓力管理和睡眠。
研究人員認為,一般乳腺癌有90%與維生素D缺乏有關,且是100%可預防的。
維生素D如何作用?
根據美國加州大學聖地牙哥Moores癌症中心的醫師指出,乳癌可藉由維生素D來治療。若是缺乏維生素D,會導致乳房結構的崩壞與癌細胞繁殖,在許多情況下造成癌症。
其中一組研究人員發現,與血液中25-羥基維生素D含量低(維生素D不足)的婦女相比,血液中25-羥基維生素D含量高(維生素D充足)的婦女死亡率整整低了50%。
維生素D的天然來源
沙丁魚、鮪魚、鯖魚、鮭魚、鱒魚、鰻魚
鱈魚肝油
蘑菇
陽光
牛奶
蛋黃
資料來源: 健康生活20171216

Saturday, December 9, 2017

黃豆製品雌激素過多 易導致乳癌?食藥署駁斥謠言

對於素食者來說,黃豆製品是取代肉類蛋白質的主要來源之一,除此之外,黃豆富含許多營養成分,而含量最高的是異黃酮(Isoflavones),其結構類似哺乳類雌激素(女性荷爾蒙),也是俗稱的植物雌激素(Phytoestrogen)。但網路上謠傳常常吃黃豆此類含植物雌激素的食物,容易性早熟,甚至會得乳癌,這是真的嗎?
食藥署表示,黃豆富含的異黃酮(Isoflavones),俗稱大豆異黃酮。大豆異黃酮是一種天然植物性化合物,其結構類似哺乳類雌激素(女性荷爾蒙),也是俗稱的植物雌激素(Phytoestrogen)。然而大豆異黃酮實際上僅佔黃豆的0.2~0.4%,代表1公斤的黃豆所萃取出來的大豆異黃酮,最多僅約20-40毫克,而腸道吸收率僅有20%。因此食用黃豆必須達到相當多的量,才有機會攝取到較多的大豆異黃酮。
另外,食藥署說明,植物雌激素與動物雌激素作用機制不同,無法發揮與動物雌激素等同的作用,攝食植物性雌激素,也不會直接增加人體中動物雌激素的含量,因此攝食黃豆與性早熟、乳癌並無關聯,曾有部分研究文獻反而指出黃豆可能會降低乳癌風險,因此黃豆與癌症之間的關聯仍有待更多研究證實。
食藥署提醒,民眾應該保持均衡飲食,養成健康的生活習慣,適當運動並維持理想體重,建立正確的營養攝取觀念,才能維持身體健康。如有身體不適,應適時就醫並遵醫囑治療,勿聽信偏方或謠言而延誤就醫時機。
台灣英文新聞2017/12/8

阻止癌細胞攝取葡萄糖!研究:可能發展新型癌症治療

Elsevier全球醫藥新知

2017年12月9日

《Cell Reports》日前刊登一篇美國科羅拉多大學(University of Colorado)的最新發表,
研究團隊表示藉由一種阻止癌細胞攝取葡萄糖(glucose)的方式,有機會限制癌細胞的生長,未來有機會發展為一個潛在的癌症新型治療方式。
研究中作者發現一種名為CDK8的基因於癌細胞如何利用葡萄糖作為能量使用來源扮演了關鍵的角色。過去研究顯示,CDK8基因的過度表現與許多癌症的發生有關,包括大腸直腸癌、黑色素瘤及乳癌。現階段雖有部分科學家嘗試以藥物抑制CDK8的活性,然而對其在各式癌症上的效果則尚未明朗。
在本篇研究中,作者以大腸直腸癌細胞株進行實驗,利用化學基因方法針對CDK8基因扭轉活性,並觀察到受到作用的細胞無法成功活化糖解反應相關基因,而葡萄糖攝取量也出現下降。

Thursday, December 7, 2017

台灣病友盼新藥比先進國家多等1年 以病人為中心 政府推動新藥新科技

台灣人口老齡化浪潮來襲,引進前瞻性的新藥新科技,不僅讓病友安心,也是維護國民健康、病友權益的不二法門;不過,台灣對新藥新科技並不友善,中華民國藥師公會全國聯合會理事長古博仁不諱言指出,新藥審核時間過於攏長、法規限制又多,加上健保財源不足等現實障礙,家屬與病友只能跟時間賽跑而乾著急。
少了健保支持 癌友放棄治療
曉婷(化名)與先生靠傳統市場擺攤,夫妻共同教育2名子女,生活還算愜意;11年前曉婷罹患乳癌,生活一切變調,過程中好幾度復發,幸好有健保給付,但最近一次復發必須用到雙標靶治療,在健保沒有給付的前提下,至少要花200萬元,礙於經濟壓力、子女也還未成年,曉婷不忍心「債留子孫」,決定放棄治療,將生命交付上帝。
乳癌協會秘書長林葳婕表示,癌症病友治療過程中,除了家庭財務、個人意志力等問題外,也同時面臨新藥遲遲無法引進而放棄治療的風險;台灣醫生素質好、醫療水平高,為何新藥新科技環境卻不友善,林葳婕表示,理由很簡單,健保署太會談價格,礙於國內市場太小,導致很多國際藥廠不敢進來。
台灣新藥審查長達782天
台灣對新藥最不友善就是審查時間太長;古博仁指出,台灣新藥審查平均耗費782天,相對於先進國家,如加拿大、澳洲等,平均審查時間413天與518天,導致台灣新藥上市時間明顯落後其他國家,加上政府怕扛責任,新藥在先進國家上市後,國內核准通過的機率才大增;簡言之,台灣病友要使用新藥技術,往往得多等待1年的時間,這將損及病人權益,無法與先進國家的民眾同步,享受創新醫療科技進展,進而得到延續生命的機會。
昂貴新藥 應由政府、藥廠、病友共同負擔
曉婷為了不想壓垮家庭經濟,放棄癌症治療;為了整合醫療、社會資源做最妥善的運用,讓病友能得到最大的保障,林葳婕建議,推動「癌症新藥共同負擔試辦計畫」,治療成本由政府、病友以7比3的比例各自負擔;由於病人治療與時間賽跑,中華民國開發性製藥研究協會祕書長林慧芳則提出,昂貴的新藥可由藥廠、政府、病患共同負擔,例如,高價藥前3劑由藥廠負擔,治療看出效果後再由政府、病患接續埋單。
對藥廠恩慈計劃方面,林葳婕認為,過程應公開透明,最後,呼籲企業設置的基金會,可以多點資源投入新藥新科技的支持。
以病人為中心 擴大層面考量健保問題
中華民國開發性製藥研究協會祕書長林慧芳替病友最擔憂的事,是國際藥廠研發的新藥,通常第二、三波才輪到台灣上市,除了藥品整體政策不明確,對有效的高價藥,政府不敢引進,而健保局議價能力高,偏偏中國大陸又明文規定,新藥價不得高於鄰近國家價格,大藥廠不可能只為賺台灣生意,而放棄大陸更廣闊的市場,如此一來,林慧芳預警,台灣病人更不容易等到新藥上市了。
李伯璋:減少醫療資源浪費 替新藥找出路
公平、合理態度 全面檢討健保資源
台灣人口高齡化浪潮來襲,慢性病、癌症用藥需求也節節升高,病患對新藥、新醫療科技有著迫切需要;健保署長李伯璋表示,癌症比例攀升,確實應加速新藥審核流程,給予病人一線生機,目前很多新藥無法納入健保,看似健保經費不足,其實是無謂的浪費太多,若能將錢用在刀口上、落實醫療分級制度,就能替新藥找到出路,創造病友生機也迎刃而解了。
健保署長李伯璋進一步指出,健保給付高達65%用於門診,35%為住院醫療,想當然爾,住院意謂病情嚴重,但分到資源卻是比較少;李伯璋坦言,無謂的浪費加上資源分配不公等,就會對新藥新科技造成「排擠效益」,因此,諸多問題不能再坐以待斃,必須以「公平」、「合理」態度全面檢討健保資源,替癌症、重症病患爭取更好的醫治機會。
遏止浪費 慢性病領藥應有自付額
至於如何節流、爭取資源呢? 健保署長李伯璋指出三大重點,第一,慢性病領藥應有自負額的概念,不應由健保全部埋單,第二,醫生給藥應按期審核,皆能遏止不必要的浪費;第三是從源頭控制減輕負擔,即台大、三總等八個醫學中心共享雲端醫療資訊系統,病患電腦斷層、磁振造影等檢查報告,都可以透過這個系統來分享,一方面轉院不必重新檢查,二方面設備比較不足的診所,也能看到病患的資料,不僅可以減少檢驗的支出,也能真正落實分級醫療的制度。
健保節流、改善架構,李伯璋認為,新藥新科技才能創造出合理利潤,政府再把現行審查速度加快,替病友爭取更多治癒的機會。
小病應自我照護
中華民國藥師公會全國聯合會理事長古博仁擔憂,高齡化、少子化的趨勢,健保正面臨史上最嚴峻的考驗,因為新藥昂貴,繳納健保費的勞動人口卻愈來愈少,健保保費必須調漲才足以因應未來負擔。
古博仁坦言,健保費調漲民眾肯定不滿,比較務實的做法是,健保支付範圍不能「包山包海」,舉例來說,國人每年耗費在感冒、拉肚子的健保費皆分別為200億元以上,整體看診率是美國2、3倍,若小病「自我照護」觀念普及,且採取自費方式,健保支出結構就能立即獲得改善,每年多出好幾百億元的資源,就可以用在急需資源的病友身上。
中時電子報 綜合報導 2017/12/05

染髮劑、燙髮劑毒性超強,容易誘發膀胱癌、乳癌 !

會生長卻沒知覺的頭髮和指甲,被認為介於有生命和無生命之間,兩者卻和健康息息相關。在所有彩妝用品中,染、燙髮劑的毒性僅次於指甲油,甚至被懷疑是致癌物,尤其容易引發膀胱癌、乳癌和睪丸癌。 

別把染髮劑的選擇權交給髮型設計師!

去美容院染髮,有2個現象值得擔憂:大家只關心「染什麼顏色」,卻對「用什麼染色」 不以為意,大部分消費者只是抓個預算,便交由設計師決定藥劑,鮮少會看說明書或關心藥劑成分。有些人髮量少,藥水用不到半瓶,這時設計師可能把剩餘的藥水留給下一位客人用,因而衍生保存問題。要克服這2種疑慮,建議大家找信得過的設計師,事先做好溝通吧!

小心!染髮劑當中的PPD正是致癌物!

頭髮是以蛋白質為主的結構體,要把頭髮染黑,得使蛋白質產生化學變化,而染髮劑幾乎都含有對苯二胺(p-Phenylenediamine,簡稱PPD),至於黑色之外的染料,還多了重金屬污染問題。經動物實驗,對苯二胺是致癌物質,還會阻礙新陳代謝,歐洲部分國家已立法禁止染髮劑使用。有些人的頭皮接觸到對苯二胺,會出現紅腫、發癢、濕疹等過敏反應。 
市面上有些洗髮精標榜能讓頭髮越洗越黑,我不鼓勵使用,因為是把低劑量染髮劑加入洗髮精裡,毒性經頭皮吸收的機會更是大增。 

注意!一旦準備懷孕,就不該再染髮!

注重健康與自然的環保人士,大都痛恨化學性染髮劑,深信有害物質會從髮幹、頭皮、甚至臉部皮膚進入人體,而在染髮過程中,也會透過呼吸入侵。如果非染髮不可,植物染是他們的首選。多數有機店都推出了植物染的護髮粉,是以指甲花為主原料,加上植物粉末,若要染黑可煮一壺濃咖啡來調色,天然無毒之外,也較不傷皮膚。

我要特別呼籲孕婦和哺乳婦女不要染髮,而準備懷孕前的3到6個月也應放棄染髮,以免化學毒素滲入血液,污染了胎盤和乳腺,對胎兒和新生兒造成傷害。

此外,當身體疲累、生病中或初癒、頭皮受傷、月經來潮等期間,以及有過敏體質的人,最好不要染髮;而2次染髮之間,至少應隔3個月以上,一年不要染髮超過2次。
林博士の防毒知識
「染髮專用洗髮精」清潔力超低!
染髮是把色料鎖進毛鱗片中,多數設計師會要求客戶染髮後忍2天再洗頭,讓色料更加牢固。有些設計師會請客戶用「染髮後專用洗髮精」,這種洗髮精屬於酸性,pH值約4.5至5,在此狀態下, 毛鱗片不太會打開,自然不糾結;此外,清潔力大打折扣,染髮劑自然容易固持。

資料來源: 奇摩健康新聞 

Tuesday, December 5, 2017

HER2陽性晚期乳癌病患治療的選擇

“治療已經擴散的癌症,罕見成功的例子…往往只能看著腫瘤越來越大,而病人越來越小“(John Laszlo)。”而要找到根除這禍害的方法….只能留待偶然的實驗和未經協調的研究“(華盛頓郵報,一九四六年)。這是1950年代抗癌的寫照。

Her-2/neu又稱“人類上皮成長因子接受器第二型”。這個分子其實最早是在老鼠的神經母細胞瘤被找到,隨後又在人類的癌細胞找到類似的分子。這一個分子,屬於致癌基因的一種,但在不同的癌症,重要性不一樣,對乳癌言,這是最重要的致癌基因。如果乳癌細胞的Her-2有過量表現的話,這樣的乳癌會有長得快,跑得遠,容易轉移,亦有抗藥性等特徵。簡單講,就是很兇的乳癌。在沒有標靶治療的年代,甚至可以說是最惡性的乳癌。即便是第一期就接受手術切除,仍有將近二到三成的病患,會有復發的機會。所以在以往一旦診斷出是Her-2陽性的乳癌,不論是醫生或病患,都是很大的壓力,但這樣委屈的局面,在二十世紀末期,終於扳回了一城。

在說明人類如何逐步克服Her-2這個障礙前,先解釋何謂“Her-2”陽性。在拿到乳癌檢體後,病理科醫師會先以染色的方式,看乳癌細胞的細胞膜上,有沒有Her-2,再以國際認定的標準來定量,共可分0,1+,2+,3+四種。其中,3+就可直接認定是Her-2 陽性,2+則需再做名為FISH的檢驗,以確定基因是否有重複製造,如果有的話,也可以定義是陽性。至於1+,通常就認為是沒有。

目前在市面上,可以用來治療Her-2 陽性乳癌的藥物,可分為三大類,一類是單純的“單株抗體”,包括有 trastusumab (Herceptin®, 賀癌平), pertuzumab (Perjeta®, 賀疾妥)。這是用生物醫學技術,結合人類與老鼠的部份基因所製造出的抗體,可與癌細胞表面的Her-2結合,抑制癌細胞的Her-2作怪。其中賀癌平是最早發展出來的藥物,也是目前臨床使用最廣泛的抗Her-2藥物。這一類藥物雖然單獨使用也有效果,但與化學治療合併使用,效果更好。而我們常稱的“雙標靶”治療,就是將賀癌平與賀疾妥合併。第二類藥物是口服的小分子標靶治療藥物,包括有lapatinib (Tykerb®,泰嘉錠),neratinib (Nerlynx®)。第三類藥物則是將賀癌平與化學治療藥物結合的標靶-化療藥物,目前有的藥物是T-DM1( Kadcyla®,賀癌寧)。這是利用賀癌平的癌細胞專一性,將化療藥物精準地送入癌細胞,而且只有Her-2陽性的癌細胞才會是化療藥物主要的攻擊目標。這些藥物的使用時機,隨著臨床試驗的逐步發展,也越來越清楚。目前針對Her-2陽性病患,在手術前使用新輔助型治療,雙標靶組合合併化療是目前的標準治療,可更提高腫瘤縮小甚至消失的機會。在術後的輔助性治療,使用一年的賀癌平仍是目前的黃金標準。至於晚期的治療方針,以及目前健保的規範,將與底下文章說明。

第一線組合:所謂第一線,就是從未接受過抗癌治療,或是曾經接受過術後的輔助性治療,但在治療中止半年或一年後,又發生復發時所給予的治療。這樣的病患,目前的最佳組合是賀癌平與賀疾妥的雙標靶藥物合併紫杉醇類藥物,最重要的臨床試驗叫做CLEOPATRA,在這個臨床試驗中證明,雙標靶藥物與紫杉醇併用,比賀癌平加紫杉醇,除增加控制的機會外,有效的病患更能延長超過一年以上的壽命。
第二線組合:第二線藥物的選擇,就得依病患之前用過的藥物種類,療效,身體狀況,以及經濟狀況來決定。

假設病患在第一線已接受雙標靶加紫杉醇,但後續仍有惡化,可考慮改用賀癌寧單一藥物。此時還有將近一半以上的病患可獲得控制,同時可爭取到一年左右的存活時間。

若病患之前只接受包括賀癌平,並未接受過雙標靶,除可考慮單獨使用賀癌寧外,也可以考慮再加上賀疾妥的雙標靶治療,或維持賀癌平但更改合併的化學治療藥物。但若病患已堅持不想再做化療,使用口服的泰嘉錠合併其他口服化療藥物例如截瘤達也可以考慮。

第三線組合:當病患治療到所謂第三線,除前述的幾項考量外,更重要的是病患的體能狀況,是否能再承受現在的藥物? 所以此時可考慮的包括副作用較少的賀癌寧,泰嘉錠/截瘤達,或者是其他更溫和的藥物以及其他作用機轉的藥物。畢竟在這個時候,Her-2對病患的腫瘤,是否仍扮演重要角色已值得懷疑。但這也是目前醫界所面臨的難題,包括如何判斷Her-2已經不重要,以及該如何選擇下一步的藥物?

另外,Her-2陽性的乳癌,也比較容易發生腦轉移,此時,若賀癌平或賀疾妥的效果不理想的話,賀癌寧或泰嘉錠都是合理的選擇。

目前針對Her-2陽性的乳癌治療藥物,雖然已經有這麼多線的選擇,但台灣的病患卻未必能蒙奇利,畢竟這些新藥都很貴,所以目前健保只有給付賀癌平與泰嘉錠,條件也是相當嚴苛,例如泰嘉錠,就規定只能用在已有腦轉移,且之前一定要接受過小紅莓及紫杉醇等藥物治療無效的病患。而這些藥物治療過程中,一旦惡化,就不再給付,即使文獻報告認為只要變更合併的化療藥物,仍有有效的機會。只能說,經濟沒有成長,收入不見增加,錢還是得用在刀口,不過這也難怪國外有研究顯示,有錢人活得比較久。

此外,後線的用藥,有效控制的機會越來越低,表示癌細胞越來越聰明。對已產生抗藥性的病患,如何找出抗藥的原因,並再設計出更有效的治療,也是目前醫界仍需再努力的。

高雄長庚醫院血液腫瘤科 饒坤銘醫師
本文出自癌症新探82期

Monday, December 4, 2017

乳腺癌新藥Nerlynx獲批,防止乳腺癌復發,效果神奇!

美國食品和藥物管理局已批准Nerlynx(neratinib)擴展輔助治療早期her2陽性乳腺癌。對於這種類型的患者癌症,Nerlynx是第一個擴展輔助療法。這種療法的作用可以進一步降低癌症復發的風險。
然而,Nerlynx也存在一些副作用,常見的副作用包括腹瀉,噁心,腹痛,疲勞,嘔吐,皮疹,口腔腫脹和疼痛,食慾下降,肌肉痙攣,消化不良,肝損傷,皮膚乾燥,腹部腫脹,體重下降,尿路感染等。
來自美國食品藥品管理局的負責人表示:「her2陽性乳腺癌是一種侵略性的腫瘤,這種癌症可以擴散到身體的其他部位,輔助治療計劃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就是防止癌症復發和擴散。」
眾所周知,乳腺癌是最常見的癌症之一,美國國家癌症研究所(NCI)統計每年被診斷出患有乳腺癌的女性人數達到20幾萬,其中,大約15%的患者為her2陽性乳腺癌。
Nerlynx激酶抑制劑,可以通過阻斷一些酶來促進細胞生長。為了驗證Nerlynx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研究人員隨機對2840名早期her2陽性乳腺癌患者使用曲妥珠單抗治療,治療時長為兩年,並使用Nerlynx擴展輔助治療,兩年後,94.2%的患者乳腺癌並未復發。

Tuesday, November 28, 2017

雙標靶治乳癌 可降50%轉移風險

根據國健署最新癌症登記,國內一年約新增1200多例乳癌病患,而乳癌高惡性度基因型HER2即占了25%,目前以HER2單株抗體標靶藥物加上化療,已可降低50%的乳癌移轉及復發,但仍剩有50%的風險,臨床研究治療發現,若以HER2/HER2及HER2/HER3雙標靶拮抗加上化療,可以再降低乳癌50%轉移及復發風險,病患可以獲得更好的治療、活得更久。
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乳房外科主任歐陽賦表示,乳癌可分為管腔A型、管腔B型、HER2陽性及三陰性等,其中又以管腔型占多數,以第一型乳癌來說,管腔型乳癌的移轉及復發最高為10%,但HER2陽性為20%,高出一倍,其惡性度可見一斑。
但在HER家族當中,除了HER2/HER2外,HER2/HER3亦來勢洶洶,歐陽賦指出,主要腫瘤這個位置點會傳遞更多的訊息能量,是造成復發或轉移的關鍵,研究發現,使用雙標靶拮抗藥物可以阻斷HER2及HER3的連結,可以將疾病無惡化時間再延長半年,存活期也從過去的40.8個月,突破至56.6個月。
歐陽賦指出,門診有一名50多歲女性,3、4年前發現乳癌已轉移到肝臟,在接受HER2雙標靶拮抗藥物治療後,乳癌腫瘤完全消失,現在仍固定每3周打一次雙標靶拮抗藥物,並定期3~4個月追蹤一次,生活與正常人無異。
歐陽賦認為,目前對於HER2移轉性乳癌,多以單株抗體加上化療治療,由於HER2雙標靶拮抗藥物降低乳癌發復及移轉的效果更好,不失可以用於第一線的治療及預防。另如果腫瘤已經很大,可以先利用HER2雙標靶拮抗藥物,臨床發現,患者使用後,高達5至6成病患的腫瘤消失不見,其餘患者腫瘤則明顯縮小,原來手術需做乳房全切除,到後來只要做局部切除即可,乳房最後獲得保留,對患者意義非凡。

資料來源: 中國時報 2017年11月28日 

乳你同行:管腔A型乳癌適合做術前化療嗎?

管腔型乳癌,即荷爾蒙受體陽性的乳癌,分A及B型。A型是繁殖速率14%或以下,B型可以由15%至100%,表示癌細胞較活躍,繁殖速度快。

管腔A型的乳癌,是在乳癌幾種生物特性之中,生長得最慢的一種。若能及早發現,都未必需要化療。

最近有一位四十來歲的病人來求診,她確診乳癌,三厘米長度,淋巴檢查未見明顯擴散,屬第二期A,腫瘤生物特性是管腔A型。她見了外科醫生,建議她先打化療,縮小腫瘤,才做手術。轉介見內科腫瘤醫生,立刻安排血液檢驗,準備開始化療。病人感覺所有安排來得太快,自己還未完全明白病情,有些不安,於是尋求多一些專業意見。看過她所有醫療紀錄後,了解過她的病情,再作臨床檢查,跟她詳細解釋我對病情的分析,及治療建議。

首先,腫瘤生長的位置,是在乳房外上側,割除腫瘤,用乳癌整形外科技術,是可以保持乳房完整性,不需要全乳切除。

第二,淋巴沒有受影響的管腔A型乳癌,就算是第二期,也未必需要做化療,亦可將腫瘤組織,作進一步的「基因組分析」(genomic profiling),如「安可待」21基因檢測,以決定化療的需要。

第三,術前化療的目的,是若病情無論如何都需要接受化療,先做術前的全身性化療,好處是可以看到腫瘤的反應,對藥物作出適當調整,及有助了解藥物的抗癌能力,從而估計癒後存活率。縮小腫瘤,以減低全乳切除的可能性,亦取決於腫瘤生物特性。管腔A型的乳癌,在香港乳癌資料庫的統計,只有2%能達至病理檢驗的「完全緩解」(pathological complete response),即癌細胞完全被消滅。

基於以上的分析,我的建議是先進行手術,待病理化驗結果出來,再開乳癌專家會議,研究是否需要進行21基因檢測,再決定跟進的輔助治療,是否需要化療,還是單純荷爾蒙治療,及乳房電療。我慶幸有一個綜合專家團隊,定期舉行會議,互相交流經驗,從不同角度,包括內科、外科、放射科、病理科,為病人制訂最適合的治療方案,讓病者得到最佳的治療。

資料來源【蘋果日報】

谷歌DeepMind欲藉AI對抗乳癌

在征服圍棋世界之后,谷歌旗下的DeepMind將許多機器學習資源用於提升醫療水平,DeepMind近日宣布利用AI對抗乳癌。
    通過機器學習增檢測機率
    作為合作夥伴,DeepMind將與倫敦帝國理工學院的英國癌症研究中心領導的一些健康研究機構合作。同時,DeepMind也會繼續與英國國家醫療服務中心合作的研究工作。這個項目的目標是,通過將機器學習應用於乳腺X光檢查,來探索新的方法以提高乳癌的檢測機率。乳腺X光檢查通常稱用於檢查乳房健康狀况的X射線技術。DeepMind希望建立一種機器學習模型,能夠快速、準確地檢測出癌症迹象,幫助醫生盡早發現癌症,以便盡早開始治療。
    英國癌症研究中心的研究和創新執行主任福克斯說:「利用AI的力量,我們可以解決乳癌研究中一些最大的挑戰,包括提高癌症檢測的準確性。大多數癌症患者都是在癌症晚期被檢測出來,而癌症晚期已很難治癒。這就是為什麼英國的癌症研究中心正在發展這方面的能力,建立新的夥伴關系,并支持一個項目群體進行早期癌症檢測研究,以提高更多癌症患者的存活率。」
    曾因不當獲取患者信息遭批
    除與醫生和醫療機構合作之外,DeepMind還將與谷歌的AI健康研究團隊合作,后者已在通過機器學習來檢測乳癌方面完成了自己的一些研究。DeepMind在一份聲明中表示,這一合作是由其新合作夥伴提出的,他們想要的就是DeepMind和谷歌的研究人員,「這樣,該項目便能利用兩支團隊的AI專家,以及谷歌的超級電腦」。
    今年早些時候,DeepMind在英國受到了抨擊,原因是它以「不恰當」方式獲取了患者私人健康信息,這促使該公司成立了獨立的評審小組來評估研究行為。對於本次宣布的新合作夥伴關系,DeepMind稱,它「致力於以最關心和尊重的方式對待這個項目的數據」。


資料來源【香港商報訊】

Sunday, November 12, 2017

微生物研究新突破 研究人員發現未來有望以益生菌防治乳癌

一項最近發表的研究當中,克利夫蘭診所的研究人員揭露了健康女性與罹患乳癌的女性,二者乳腺組織當中細菌組合的差異。相關研究於 10/5 號刊登於 “Oncotarget” 。研究人員發現健康的乳房組織當中,有更多的菌種 甲基桿菌 (Methylobacterium),這項發現可以為對抗乳癌揭露一條新的方向。
人體內被稱為細菌的微生物,影響著許多疾病的生成。過去多數的研究都是專注在腸道或者消化道細菌之上。不過長期以來科學家就一直懷疑乳腺組織當中存在著某種微生物,是影響乳癌生成的關鍵角色,但一直找不到確切的證據。這次克利夫蘭診所的研究團隊已經藉由掌握健康和癌症乳房組織中微生物的差異,掌握乳腺癌當中細菌的組成。
克利夫蘭診所基因體醫療護理中心主任,同時也是本次研究的共同作者 Charis Eng 博士表示:「就他所知,這項研究是目前為止,人類針對乳癌的研究當中,首次探究乳房組織以及乳癌當中人體微生物組差異的一項研究。」他希望能找到一種能幫助醫生更快速且簡便診斷乳癌的方式,甚至瘋狂構想是否能在乳癌形成之前,利用微生物學的方式,以益生菌或抗生素來預防癌症!
研究人員檢查了 78 例接受瀰漫性乳癌切除手術的患者,或者接受乳房美體手術的乳房組織,深度研究當中的微生物組成。此外,他們還檢查這些患者的尿液以及漱口後的水,以便探測當中的細菌組成。藉由這項研究,科學家首次發現健康的乳房組織當中有著更多的甲基桿菌。除此之外,研究人員還發現乳癌患者的尿液樣本當中有較高水平的革蘭氏陽性菌 (像是葡萄球菌與放線菌),不過這些細菌在乳癌當中扮演的作用仍需進一步地確認。
本項研究的共同作者,克利夫蘭診所腫瘤外科主管和乳癌護理主任Stephen Grobymer博士表示:「如果我們可以針對特定的癌症細菌,也許能使人體成為抑制癌症的環境,並且增強現有的治療方式。儘管還需要更深入的研究,但這項研究是初次強力的顯示及了解乳癌當中,相關的細菌的確失去了平衡,這項成果將成為未來更大型研究的基礎。」
不僅如此,這項研究還為進一步針對癌症細菌的奈米分子提供了概念驗證與理論支持。在轉化奈你醫學中心的基金支持下,研究團隊 Stephen Grobymer博士和Charis Eng博士正和希伯來大學,開發一種使用奈米技術的新治療方式,將能把抗生素直接地送到引發乳癌的相關細菌群落周圍,並且殺死他們。
在美國,乳癌是排名在皮膚癌之後導致女性死亡的癌症第二名,平均每8名女性當中就有一名罹患乳癌,所以這項研究對於未來的乳癌防治具有不可估量的重要意義。
資料來源: 生醫觀點 2017/10/13

Saturday, November 11, 2017

乳癌患者治療新選擇:冷凍療法

81歲的陳奶奶,看護於3個月前幫她洗澡時,摸到右邊乳房有一個硬塊,家屬帶她到乳房外科門診求診,超音波檢查發現右邊乳房,有一個約2公分的腫瘤,醫師建議進一步做粗針切片檢查,一周後看報告確認為『乳癌』。醫師建議安排手術切除,陳奶奶及家屬卻因年紀大、身體虛弱的因素,都不希望接受手術治療,但家屬又很希望能良好的控制腫瘤
在與彰基乳房中心副主任賴鴻文醫師討論之後,家屬決定接受冷凍治療來局部控制腫瘤。賴醫師於9月22日當天為陳奶奶進行右側乳癌的『冷凍治療』,術後的陳奶奶,在恢復室稍作休息即離院回家。85歲的林奶奶,因有失智狀況,平時住在養護中心,養護中心照護人員於3個月前,發現林奶奶左邊乳房有一個硬塊,請家屬帶林奶奶到乳房外科門診求診,超音波檢查發現左邊乳房有一個約1.4公分的腫瘤,醫師建議進一步做粗針切片檢查,一周後看報告確認為『乳癌』。醫師建議安排手術切除,但林奶奶年紀頗大,且有失智狀況,所以家屬不希望進行手術治療,在與彰基乳房中心副主任賴鴻文醫師討論之後,家屬決定接受冷凍治療來局部控制腫瘤。賴醫師於9/22當天為林奶奶進行左側乳癌的『冷凍治療』,術後的林奶奶,在恢復室稍作休息即離院回養護中心。
彰基乳房中心副主任賴鴻文醫師表示,手術當天,先利用超音波定位出腫瘤的位置,及選擇所要使用的冷凍針具,接著進行局部麻醉藥物的注射;之後在超音波導引下放置冷凍針具,來製造能夠完全包覆『乳癌』的冰球。經過兩個『冷凍』及『解凍』的循環後治療即告結束,整個療程約40分鐘,兩位患者在接受『冷凍治療』後,於恢復室短暫觀察後,當天即出院回家休息。
賴鴻文表示,患者術後一週回診情況良好,除了治療的地方輕微瘀青外,沒有什麼不舒服或產生其他嚴重的併發症。『冷凍治療術』後的核磁共振造影檢查,顯示腫瘤控制情形良好,醫師建議後續於門診持續追蹤,並接受抗賀爾蒙藥物治療,以減少乳癌復發及轉移的風險。
『乳癌』是婦女最常見的癌症,手術切除不管是乳房保留或是全切除手術,一直是治療乳癌的主流。過去台灣乳癌患者好發在 40-49歲婦女,然而目前隨著人口老化問題逐漸出現,臨床醫師也面臨越來越多老年乳癌的患者及相關難題。有些老年患者身體較為虛弱,同時合併高血壓、糖尿病、心臟病、巴金斯氏症或阿茲海默症(老年痴呆症)的情形也不算少見,這些患者相對可能較不適合接受手術,醫師、患者及家屬,在決定是否接受手術治療時,也會有許多的疑慮及考量。
『冷凍治療』的原理是利用局部快速溫度降低,達中心溫度零下攝氏負40度C至負80度C,利用冷凍的過程中,所結成的『冰球』來包覆腫瘤;由『冰球』中形成的低溫來凍死癌細胞,以期達成有效局部控制腫瘤的效果。目前『冷凍治療』在過去研究報告中,已有效應用於腎臟癌、肺癌、肝癌及乳癌的治療。乳房組織位於身體表面,手術切除相對不困難,故應用『冷凍療法』來治療早期『乳癌』一直不是主流。然而少部分『乳癌』患者,雖然腫瘤不大,但是本身並不適合接受手術,這時『冷凍療法』就可提供成為手術之外,另一個腫瘤局部治療的選擇。
  『冷凍治療』具有幾項特色,由於在低溫的狀態下,本身就具有止痛的效果,所以患者接受『冷凍治療』的過程中,並不會明顯感到不適,故不需要接受全身麻醉,在局部麻醉下即可進行。另外『冷凍治療』操作時可用超音波導引將針插到正確位置,在降溫過程中可以即時監控『冰球』大小及範圍是否足夠;『冰球』體積必須大過腫瘤本身,最好『冰球』邊緣超過腫瘤邊緣1公分以上,較能有效將癌細胞凍死以減少復發風險。
 賴鴻文指出,這次治療的兩位患者,都是由於本身年紀大(超過80歲),且本身又同時有其他疾病,使得患者不適合接受手術治療。兩位患者因為都是賀爾蒙受體陽性乳癌患者,故醫師皆先開立口服抗賀爾蒙藥物治療。然而只有單純接受口服藥物,在未手術的狀態下,一般在治療半年到一年後,乳癌細胞就可能出現抗藥性,而產生腫瘤變大,甚至進展到腫瘤轉移的情形。這也是目前針對『乳癌』,醫師大部分會建議患者接受手術的原因。然而有時候會遇到患者身體情況不適合或不願意接受手術的情形;賴鴻文醫師表示,針對這兩位老年不適合接受手術的患者,由於冷凍治療不需全身麻醉只需局部麻醉,而且術後也只有針孔大小的傷口、術後不需住院,可以當天回家等特點,故家屬與患者同意來接受這種新型態的腫瘤局部控制方法。
  彰基乳房中心主任陳達人教授表示,目前用『冷凍療法』來取代手術的研究顯示:當腫瘤大小小於1公分,幾乎都可以有效凍死癌細胞;但當腫瘤大於2 公分以上時,腫瘤控制率就會明顯降低;故較適合腫瘤較小的早期乳癌,以腫瘤大小小於1.5公分,可能是較適合的個案。但是目前的文獻缺乏較大型研究及長時間追蹤的成果,來證實可以有效使用冷凍療法取代手術的療效。故目前『冷凍療法』在應用於治療『乳癌』方面還需要謹慎評估,建議是跟有經驗的乳房專科醫師,進行評估與討論。
賴鴻文表示,在使用『冷凍療法』治療『乳癌』時有幾件事需要注意,建議腫瘤為單獨一顆、非多發性病灶,腫瘤大小建議為小於1.5公分,因目前證據顯示,小於1.5公分的腫瘤較有機會單獨以冷凍治療控制;不適合距離皮膚太近或侵犯皮膚的腫瘤,以避免治療過程中低溫造成皮膚的凍傷。另外,此項療法目前健保並不給付,故接受『冷凍療法』於『乳癌』的治療時,需要額外自費。
                                                                                             治療比較表
傳統乳房切除手術內視鏡乳癌微創手術達文西機器手臂冷凍治療
適應症各種乳癌無皮膚侵犯之乳癌

無皮膚、乳頭乳暈侵犯之乳癌腫瘤小於1.5公分
不適合接受手術者
健保健保給付無健保給付須自費無健保給付須自費無健保給付須自費
麻醉全身麻醉全身麻醉全身麻醉局部麻醉
出血量出血量較多出血量較多利用手術正壓有效減少術後傷口出血出血量極少
手術時間手術時間較短手術時間較長手術時間較長手術時間短
傷口– 傷口大
– 疤痕明顯
– 傷口小、
– 疤痕隱藏在較不明顯之處
– 傷口小
– 疤痕隱藏在較不明顯之處
– 傷口極小
– 無明顯疤痕
住院術後須住院術後須住院術後須住院可當日出院
資料來源:生醫觀點2017/11/10

逃離癌症的魔爪,補充維生素D是關鍵!?

對於近年廣受討論的明星營養素——維生素D,您的印象是什麼呢?絕大多數人的認知是它可以促進骨頭的鈣吸收,延緩骨質流失和預防骨質疏鬆,但許多人可能沒想過,維生素D也是幫助人們遠離癌症魔爪的重要營養素!
癌友血液太少「D」,復發風險恐較高!
衛生福利部台中醫院放射腫瘤科主任廖志穎表示,除了促進骨頭生長之外,維生素D還有相當重要的「免疫調節」和「抗發炎」功能,如果體內維他命D長期缺乏,罹患自體免疫疾病、關節炎、憂鬱和心血管病等病的風險就會增加。
至於癌症,雖然目前還需要更多臨床研究來確認與維生素D之間的因果關係,但近年的確有些大規模研究發現,維生素的缺乏可能與癌症的發生、死亡或復發相關。類似的發現也出現在廖志穎醫師的診療經驗中,他追縱90位癌症治療完成的患者,檢測血中維他命D值,平均竟只有23.2ng/ml,不僅與正常人的最低建議標準值30ng/ml有一段差距,其中更有1/3的癌友更低於20ng/ml以下。
吃奶蛋補充維生素D,別忘記也要曬太陽!
廖志穎醫師表示,維生素D扮演著「免疫調節者」的功能角色,可以讓人體中比較好的免疫細胞,像是T細胞經過Th1的路徑,或是NK細胞自然殺手細胞的運作穩定,對癌症病友來說是一個很重要的營養素,建議適度從鮭魚、奶蛋、燕麥、菇類等食物中補充。需注意的是,維他命D也是一種陽光荷爾蒙營養素,攝取了含維生素D的食物之餘,別忘記適度地曬曬太陽(皮膚不防曬),有助在體內轉化為D3,更利於人體運用。
降低癌症復發率 腫瘤輔助醫療正夯
除了維持體內足夠的維生素D濃度之外,臨床發現癌友在經過辛苦的手術、化學治療、放射治療之後,常有其他營養素缺乏、免疫低下引起帶狀疱疹、身心壓力憂鬱焦慮導致失眠,與種種治療引起如癌疲憊、手麻、關節痛等副作用,不僅影響時間可能長達半年以上,甚至可能讓癌症更容易復發,令許多癌友苦不堪言!
對此,廖志穎醫師表示,近年來,免疫醫療的興起,讓醫界更重視身體「微環境」的調養,像是抗發炎、提升免疫,癌友除了接受正規治療之外,也可以諮詢相關醫護人員,透過飲食、運動,甚至是一些抒壓的方式,或是運動醫學的介入,讓整個癌症治療可以變得更好,減少副作用,提升治療品質。

資料來源:【華人健康網】2017/11/10

Saturday, November 4, 2017

英團隊利用ctDNA 檢測乳癌復發率

據外電報導,倫敦帝國學院和萊斯特大學將展開Natera的液態切片(liquid biopsy)研究,利用循環腫瘤DNA(circulating tumor DNA,ctDNA)檢測乳癌的復發率。
該小組將使用Natera*的循環腫瘤DNA檢測技術─Signatera,找出最佳的生物標記物,以預測乳癌患者在經歷了手術和輔助治療後的進展。並且,研究參與者將進行長達4年的驗血和體檢監測。
相較之下,傳統的液態切片(liquid biopsy)鎖定多個生物標記,以監測疾病進展;Signatera則先將患者的腫瘤進行全基因定序,再鎖定特定基因位點突變追蹤。
該研究的目的,在於確定循環腫瘤DNA分析早期檢測乳癌復發的時間和效用,以及靈敏度,團隊預估在2018年就會有初步的結果。
主要研究者之一,英國萊斯特大學的癌症轉移遺傳學教授 Jacqui Shaw表示,「我們相信,循環腫瘤DNA可以提供一個有意義的指標,預測乳癌患者掃描之前疾病的發展。」


*Natera成立於2003年,總部位於美國加州,是一家基因檢測公司,主要在美國及歐洲開發與銷售非侵入式檢測,旗下Signatera試驗在今年8月份開始提供研究用途,並且將在明年推廣給臨床醫師。
 Signatera這一技術,與其他液態切片不同於「個人化」的檢測,此技術能在監測癌症方面,量身為患者打造,提供更高的專一性和靈敏度。

資料來源: 環球生技月刊 2017/11/02  

Friday, October 27, 2017

抑制乳癌細胞增生 中研院找到新關鍵

(健康醫療網/記者吳珮均報導)
乳癌治療又有突破性進展!中央研究院最新研究發現,當乳癌細胞轉移到腫瘤引流淋巴結(TDLN)時,可藉此瞭解腫瘤惡化的程度,若剃除腫瘤引流淋巴結的免疫細胞Tregs,便可抑制該淋巴結內癌細胞IL-17RB基因的活化,並降低癌細胞的毒性。此研究結果已發表於《EMBO分子醫學》期刊。
發展IL-17RB抗體 有助乳癌治療
中央研究院基因體中心博士後研究人員黃世嘉博士指出,在各式各樣的免疫細胞裡,有一種調節性免疫T細胞(Tregs),作為一個矯正型的角色,當其他免疫細胞過度活化時,Tregs則會分泌TGF-β1分子進行控制與調節。然而,當乳癌細胞進到淋巴結時,Tregs所分泌的TGF-β1分子將會促使乳癌細胞內IL-17RB基因的活化,進而增強乳癌細胞的毒性及擴散能力。
黃世嘉博士進一步指出,此項研究結果,不但提供醫師是否切除病患淋巴結有了更明確的指標,同時也確認發展IL-17RB抗體是治療乳癌可行的方向。
MCT2做標的治療 阻乳癌細胞增生
此外,該研究團隊並發現,乳癌患者的脂肪細胞也會助長乳癌細胞增生,該研究結果已發表於《自然通訊》期刊。中研院基因體研究中心黃俊凱博士補充,經臨床觀察,乳房較大的女性,罹患乳癌的風險較高,因脂肪細胞分泌的β-HB,可促進MCT2高表現的乳癌腫瘤增生;因此,脂肪組織在MCT2高表現的乳癌患者,反倒成為幫助乳癌壯大的角色。所以,以MCT2做為標的進行治療,或許可成為乳癌治療的另一道曙光!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2017/10/26

HER2陽性乳癌轉移患者 積極雙標靶治療助延命

沒有家族史,且飲食清淡、起居正常,現年35歲王小姐,從沒想過自己會罹患乳癌,兩年前,摸到乳房硬塊時,還認為那只是纖維囊腫,應該不會那麼倒楣,沒想到切片結果確診為惡性腫瘤,而且是相當棘手的HER2陽性乳癌,進一步檢查發現,癌細胞已經轉移至肝臟。
確診罹癌時,她難以接受,因為她一向是旁人羨慕的人生勝利組,幸福美滿,先生溫柔體貼,雙胞胎兒子活潑可愛,一夕之間,完美的家庭宛如面臨崩解,天崩地裂。
但一想到孩子還小,不到兩歲,正需要媽媽照顧,為母則強,王小姐積極接受治療,在醫師評估下,接受最新的「雙標靶藥物」合併化療,六個月後轉移至肝臟的腫瘤影像不見了,病情趨於穩定,乳房腫瘤也變小了,順利切除腫瘤,現在定期回診追蹤,對於未來充滿信心。
歐美腫瘤醫學界共識:第一線使用雙標靶合併化療治療成效佳
三軍總醫院腫瘤科主任戴明燊指出,台灣每年新增一萬多名乳癌患者,其中約3000名癌友屬於HER2陽性乳癌,年紀相對較輕,因HER2基因過度表現,以致容易復發或轉移。
戴明燊主任指出,一旦HER2陽性乳癌患者轉移至骨頭、肝臟、肺臟,傳統治療以化療為主,平均穩定不惡化的時間為六至八個月,如果使用「標靶藥物」合併化療,則穩定不惡化時間平均可達一年,換成最新「雙標靶藥物」合併化療,有機會可延長至一年半。
因為治療成效顯著,歐美各國腫瘤醫學界已有共識,針對HER2陽性乳癌患者轉移復發的病友,建議第一線使用雙標靶藥物合併化療,不過,可惜的是,目前台灣健保僅給付其中一種標靶藥物。
資料來源: 華人健康網2017/10/26

HER2陽性乳癌患者標靶治療 差一顆淋巴無法健保給付

名校畢業、服務於外商企業,婚姻美滿的張小姐,在外人眼中,就是典型的人生勝利組。她年輕時患有乳房纖維囊腫,但都有定期回診追蹤,怎料8年前某一晚洗澡時,摸到乳房硬塊,不覺有異,回診時醫師觸診,驚覺不對勁,認為「這應該是不好的」。當她被告知罹癌,且為治療棘手、復發率偏高的HER2陽性乳癌,她的完美人生瞬間風雲變色。
儘管屬於早期HER2乳癌,癌細胞尚未轉移至淋巴結,但張小姐卻高興不起來,因為她瀏覽許多相關文章後,得知像她這類癌友如果接受化療合併標靶藥物,就能大幅降低日後復發轉移風險,但礙於健保給付規定,她的狀況無法適用健保給付。但為了不讓老媽媽為她擔心,也給自己一個活下去、安心的機會,她決定自己救自己,積極治療使用抗HER2標靶來預防復發。用藥之後,迄今7年並未復發轉移。
台灣每年新增一萬多名乳癌患者,其中四分之一屬於HER2陽性,推估全台每年增加3000名HER2陽性乳癌病友,因HER2基因過度表現,以致預後復發轉移的風險大增,癌友身心承受巨大煎熬。事實上,類似張小姐遭遇的乳癌病友不在少數,台灣乳房腫瘤手術暨重建醫學會理事長陳訓徹,最近完成了台灣第一分針對早期HER2陽性乳癌患者的大規模的長期追蹤調查,證實標靶藥物對於淋巴結未轉移的早期HER2陽性患者的重要性。
長庚乳癌研究團隊為了解抗HER2藥物對於早期HER2陽性患者的治療及預防復發成效,進行長達15年的世代分析,分析對象為腫瘤小於5公分、淋巴結未轉移的早期乳癌病友,分析時間從2000年至2014年,人數多達4478人。調查發現,隨著賀爾蒙治療、化療以及標靶藥物等癌症新藥逐一問世,大幅提高存活率、降低復發風險,其中又以標靶藥物的改善存活期程度最為明顯,結果與美國2017研究一致。
正因抗HER2標靶藥物治療成效顯著,歐美各國早將標靶藥物列為HER2陽性患者的標準治療,不管是否轉移至淋巴結,均建議使用抗HER2標靶藥物,以降低日後復發機率及死亡率。 
但受限於國內健保給付條件,目前僅有轉移淋巴結的HER2陽性患者能夠獲得給付。門診用藥情況觀察發現,大部分並未轉移的患者礙於經濟因素,無能力接受抗HER2標靶藥物治療。陳訓徹教授呼籲健保署,能夠傾聽病友的心聲,適度開放抗HER2標靶藥物的給付標準,擴大給付範圍讓更多病友受惠。

資料來源:今日新聞 2017年10月2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