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day, November 28, 2016

精準分析基因密碼 癌末病患露曙光

今年衛福部國健署最新統計,台灣平均每5分18秒就有一人罹癌,平均不到4個人中,就有一人罹患癌症。對於晚期癌症患者來說,能否有效治療,控制病情,十分重要。
去年發現罹患胰臟癌的李女士是我的病人,發現罹癌後,接受手術治療,切除惡性腫瘤。但不到半年時間,她就發現肺部有多處轉移。因此接受了多種的化療與標靶治療,可是病情仍然失控,肺部病灶日益惡化,每天都需要戴氧氣面罩才能維生。
在經過「廣泛型的基因檢測」,建議並使用「乳癌」標靶藥後不到3天,李女士原本呼吸困難的情形消失,完全不需用氧氣輔助,而且可以自行走路、吃飯。
基因檢測找出變異的基
這是因為「精準醫療」打破了傳統上胰臟癌只能用胰臟癌用藥的思維,藉由基因檢測精準找出變異的基因,進而找到適合李女士的「乳癌」標靶藥。
另一名罹患乳癌的汪女士一開始畏懼就醫,到鼓起勇氣就醫時,已是乳癌第四期。所幸治療成功,乳房病灶切除乾淨,轉移的病灶也消失。但好景不常,術後不到半年就局部復發,自此開始了近兩年的抗癌血淚史。
發現復發後,汪女士每一波新的治療不到3個月就失效,癌細胞迅速產生「抗藥性」,以致治療成績非常差。切片檢查又發現原本手術時,只是「三陰性乳癌」,後來又發現有「HER2陽性乳癌細胞」,使用標靶治療第二代及第三代,也都很快失效。
組織切片檢查又變成是肉瘤樣的癌細胞,病理科醫師一度以為是誤植他人的檢體。經過確認,汪女士身上確實至少有3種截然不同類型的乳癌細胞,而且當下也出現了肺部擴散,右側胸壁上長滿了腫瘤,甚至蔓延至腋窩、手臂,整個左手腫得像個「糯米腸」。
汪女士十分沮喪,醫療團隊也苦思對策,最後進行「廣泛型基因檢測」,建議使用腎癌與肝癌標靶藥物,不到一個月,胸壁腫瘤減少了7成以上,手腫也消失不見,也沒有副作用。
原本萬念俱灰的汪女士終於開心地笑著說:「我的搞怪乳癌,這回遇到了剋星!」
針對幾乎無藥可醫的晚期癌症病患,醫師常只能憑藉少許的經驗或是「孤注一擲」或用「時間」來試試其他藥物治療的效果與否,但病情仍是快速惡化時,醫病雙方都承受了莫大的身心煎熬。
倘若可以透過精準分析癌病的基因密碼,尋找到適合病患的用藥,或許有機會讓病患找到另一線生機。
(作者為衛福部台中醫院血液腫瘤科主治醫師陳駿逸)
自由時報健康醫療

Sunday, November 27, 2016

乳癌患者最怕當少奶奶 先用藥有幫助

陳小姐確診乳癌,腫瘤如一顆高爾夫球大,且淋巴已轉移,想到必須切乳房保命就恐懼。專家表示,現在可先用藥讓腫瘤變小,再手術,女性不怕失去外在美。
「少奶奶」常是乳癌患者自嘲的用語,但不少人面對失去乳房仍感覺失落、沒有自信,甚至影響抗癌決心。
社團法人中華民國乳癌病友協會發起乳癌術前治療觀念調查,了解罹癌3年內女性,對術前治療選擇的原因和認知程度。結果發現,46%的女性認為切除乳房對她們造成影響,包含穿著、自信心、身體平衡、參與社交活動意願。
調查也發現,希望保留乳房者將近6成,但實際上僅3成成功保留乳房,落差將近1倍。希望保留乳房者又以自信心及外觀占最大宗;不介意是否保留乳房者以認為「全切等於健康」佔最大宗,顯示仍有許多乳癌患者存有迷思。
新光吳火獅紀念醫院乳房醫學中心主任鄭翠芬表示,傳統治療早期乳癌的方式以先手術切除,再用藥治療為主,但隨醫學發展,漸漸發現這樣的治療方式不僅無法準確了解所使用的治療方式是否真的適合病患,也降低了早期乳癌乳房保留機會。
鄭翠芬說,近年來新興的「術前治療」,在手術前依據患者基因表現的不同選擇合適的藥物治療,等腫瘤縮小後再進行切除,減少開刀範圍,保留乳房機會大增。
患者方小姐洗澡時發現右側乳房靠近乳頭有硬塊,就醫檢查發現是第二期乳癌,腫瘤約2公分,腋下淋巴結也發生轉移,在鄭翠芬建議下,使用術前雙標靶治療,打完第二次標靶藥物,就發現腫瘤完全消失。
中華民國乳癌病友協會秘書長林葳婕表示,根據調查,不到4成的患者知道術前治療能使腫瘤消失、降低復發,有將近5成更不知道術前治療能成為醫生用藥治療的選擇,顯示術前治療認知程度仍偏低。有更多方法能讓罹癌姐妹們不只能健康活下去,還能活得更好,別怕失去乳房而放棄治療。
中央社 – 2016年11月2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