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day, May 11, 2018

45歲後當心 乳癌逾9成無家族史

乳癌長年居國人婦女癌症發生率之首位,且仍在快速上升中,根據國民健康署最新之2015年癌症登記年報顯示有13,543人罹患乳癌,即每天有37人被診斷為乳癌,發生高峰約在45至69歲間。不要以為沒有乳癌家族史就沒事,事實上超過90%的婦女得到乳癌並不是因為遺傳。
乳癌40歲起拉警報 預防5
台灣癌症基金會執行長賴基銘提醒,乳癌發生率攀升快速,與飲食型態西化、缺乏運動、肥胖、太晚生育,甚至環境荷爾蒙影響都相關,乳癌發生率的成長為國內十大癌症之首,發生率亦大幅高於女性其它癌症。
女性40歲就開始拉警報,每將近4位(3.7位)乳癌病人當中就有一位發生在40至49歲,甚至近6成乳癌發生在40至59歲的中年女性。40歲是乳癌防治的關鍵年齡,女人40歲開始應該更加強注意,可採乳癌預防5招:(1)定期篩檢、(2)蔬果彩虹579、(3)規律運動、(4)體重控制、(5)勿太晚生育。
定期篩檢及早發現乳癌 存活率可逾9
5招裡定期篩檢尤其重要,透過乳房X光攝影檢查,提早發現及早治療,治癒率非常高。根據統計顯示,乳癌早期發現早期治療的治癒率相當高,0期及1期乳癌的5年存活率,分別高達97.5%及95.5%,但若至第4期才發現,則5年存活率僅為27.8%,因此定期篩檢非常重要。政府提供45歲以上婦女每2年1次免費乳房攝影檢查,有二等親家族史之女性則可提前到40歲就開始篩檢。
賴醫師強調,乳癌為終身防範的課題,面對來勢洶洶的乳癌,除了一定要謹記平時身體的保健,要多運動,例如健走就是一個很好的運動來增加心肺功能、活化身體細胞,不要讓身體囤積脂肪;另外,攝食方面還要多採取高纖、低脂、多蔬果飲食,尤其成年女性每天應攝食到7份的蔬果,並且要多種顏色、多樣化的攝取,再加上定期進行乳癌篩檢,及早發現,儘早治療,才能活出美麗人生。
台灣癌症基金會董事長王金平呼籲,全國婦女朋友應重視自己的健康,養成定期乳癌篩檢的習慣,做到護乳5招,並呼籲男性朋友更應珍惜身邊的女性,隨時主動關心,而一起養成運動習慣就是很好的預防之道。
資料來源: 優活健康網 2018/5/9

三陰性乳癌患 可藉基因檢測找新藥

精準醫學為難解的癌症治療發掘一線生機!過去只以化療為主的三陰性乳癌,因有較高的復發性及轉移的風險,治療選擇相對受限,目前擁有次世代定序技術(NGS)的廣泛型癌症基因檢測,可為三陰性乳癌患者找出突變基因,從而提供更多治療選擇,讓三陰性乳癌不再是絕望的夢魘。
高雄醫學大學附設醫院乳房外科主任歐陽賦醫師表示,針對乳癌分子標記ER、PR及HER2呈現陰性的三陰性乳癌,荷爾蒙藥物與抗HER2標靶藥物治療均無顯著效果,往往還是以化療為主,被視為棘手的癌症之一。隨著精準醫學的發展,目前國內擁有次世代定序技術的癌症基因檢測,可在短時間內發現癌症訊息傳遞路徑的基因突變,在治療黃金期有效掌握基因特性,進而為三陰性乳癌患者找到適合的標靶藥物治療。
於亞太地區分析過千位病患腫瘤檢體的癌症基因檢測公司說明,人體約兩萬個基因中,有400多個基因與癌症高度相關,一旦產生先天或後天突變,就可能導致癌症發生。癌症基因突變的機制複雜,以乳癌為例,每位病患的基因突變不盡相同,目前常規檢測只能檢測到4~5個基因表達量,治療依據較不充足。為檢測出更多乳癌基因變異資訊,次世代定序技術檢測透過腫瘤生物學、癌症基因體學及生物資訊的整合分析,提供醫師完整的用藥建議,制定精準的治療策略,甚至能找出乳癌少用的標靶藥物為患者有效治療。
除了乳癌之外,在病情複雜的晚期癌症、罕見癌症、癌症復發轉移、不明原發癌或多線用藥無效之病患上,也都能透過美國病理學會CAP認證的實驗室檢測440個與癌症高度相關基因,此檢測範圍不僅廣泛、如具備良好的腫瘤檢體前置處理(如Macrodissection),還能同時找到所有突變的種類,並於兩週內提供用藥建議報告,搶得治療黃金時機。
歐陽賦醫師提醒,雖然目前有最新技術的癌症基因檢測,可為難解的癌症找到更多治療的可能性,但三陰性乳癌仍比其他類型乳癌更易轉移、復發且死亡率高,為達到更佳的治療成效,還是要及早發現及早治療。即便罹患癌症,也不需輕言放棄,只要積極配合醫師採取適當的治療策略,都有望提升存活率。

資料來源: 台灣新生報2018/4/27

Monday, April 23, 2018

兩乳癌藥 可拖慢癌細胞擴散

澳洲政府把兩種新的乳癌標靶藥物「Ibrance」及「Kisqali」列入藥物津貼計劃,每個月費用或由5,000元減至39.5元。
《每日電訊報》(Daily Telegraph)報道,上述兩種新藥針對轉移性乳癌,可將癌細胞擴散速度減慢至兩年。政府專家顧問小組建議提供藥物津貼,但聯邦政府仍要跟藥廠商議價格,並須獲內閣同意。
腫瘤科醫生Fran Boyle稱,這兩種標靶藥屬於「週期性依賴型磷酸酶」(cyclin-dependent kinase, CDK)抑制劑,全澳2,000名雌激素受體陰性的轉移性乳癌病人要雙管齊下,同時使用荷爾蒙藥物芳香酶環(aromatase)抑制劑。
她介紹,兩種標靶藥抑制癌細胞分裂複製,並阻止癌細胞對荷爾蒙藥物產生抗性,相比以往單使用荷爾蒙藥物治療,癌細胞平均擴散時間由一年延長至兩年。
報道稱,美國自2015年批准「Ibrance」及「Kisqali」上市,但澳洲曾兩次拒絕津貼「Ibrance」。因治療費用昂貴,澳洲不少乳癌病人提取退休強積金,前往香港或馬來西亞買藥。最近兩種藥的製造商Novartis及Pfizer資助了逾600名乳癌病人進行治療。
澳洲乳癌網絡(Breast Cancer Network Australia)政策倡議主任Danielle Spence稱:「癌症患者希望活長些,亦想活得好。阻慢癌症擴散,代表他們可與家人共處,盡量正常工作及生活」。
2018年04月22日 23:00 澳洲新聞(星島日報)

Monday, April 16, 2018

乳癌年增人數將破1萬5大關 晚期轉移性乳癌患迫切等待治療新突破

乳癌為台灣女性最常罹患的癌症,長年佔據女性癌症發生率之首,如何發展有效的治療方方式一直是醫界努力的目標。台灣乳房醫學會秘書長、臺北榮民總醫院乳房醫學中心主任曾令民醫師表示,荷爾蒙受體為陽性的乳癌患者約佔總人數的六至七成,若其第二型人類表皮生長因子接受體(HER2)為陰性時,患者復發或轉移時以往多以荷爾蒙或化學藥物治療,隨著醫藥科技進步,現在已研發出針對一項新的機轉-CDK4/6抑制劑的標靶藥物,搭配荷爾蒙藥物做為第一線治療使用,在國際臨床試驗中展現讓人為之振奮的效果。

鎖定癌細胞複製關鍵CDK4/6  阻斷癌細胞生長 延緩疾病惡化達25個月!

隨著醫學的進步,研究發現癌細胞增生的關鍵與一種名為細胞周期蛋白依賴激酶(Cyclin-dependent Kinases,CDK)有關,而CDK4及CDK6在癌細胞中尤其活躍,故若能夠抑壓CDK4/6,即是抑制了癌細胞的生長。曾令民醫師表示,口服CDK4/6抑制劑正是針對此機轉所研發,其對於癌細胞生長關鍵之CDK4/6能達成高度辨識,與其結合以抑制其作用,進而阻止癌細胞複製與生長。曾令民醫師進一步說明,經全球大規模臨床試驗結果證實,針對荷爾蒙陽性、HER2陰性之晚期或轉移性乳癌患者,於第一線使用口服CDK4/6抑制劑搭配荷爾蒙治療,相較於單純只使用荷爾蒙治療,可大幅延緩疾病惡化時間達25個月以上,且對8成的用藥患者有臨床上之助益,有超過5成的機率可縮小腫瘤。亞洲人種也在此大型研究中被證實有效,有10分之1的亞洲人參與臨床試驗,台北榮總曾令民醫師為臨床試驗共同主持人(NEJM),經證實,相較於沒有使用CDK抑制劑的病患,有6成病患腫瘤縮小30%以上,證實亞洲人種對CDK抑制劑的效果存在。

藥物治療便利性與副作用處理 攸關患者生活品質
曾令民醫師表示,口服CDK4/6抑制劑已獲得多國衛生福利部許可,美國國家癌症資訊網NCCN已經建議將CDK4/6抑制劑做為荷爾蒙陽性、HER2陰性的復發或轉移性乳癌治療的初始選擇;另一方面,藥物服用的便利性及常見副作用如中性白血球減少、噁心、疲勞等普遍可透過輔助治療得到控制,讓患者對自己的生活品質能夠有更多掌握。乳癌的治療有其複雜性,無法以單一科部的專業為病患做最好的安排,台北榮總透過乳房外科、腫瘤內科、放射線專科以及病理檢驗專業相互配合,充分了解疾病特性,並提供病患最少副作用傷害、最合適而有效的治療。

WHO世界衛生組織針對癌症病患,也給予了特殊的指示,針對環境可能造成的健康危害,改變或避免一些主要危險因素可以顯著减少癌症負擔,這些危險因素包括環境與飲食等等。兩位醫師同步建議,了解自身乳癌型態、積極和醫師討論治療方針、保持正面心態是對抗癌症最佳方式。


資料來源: 風傳媒
台灣乳房醫學會

Wednesday, February 21, 2018

乳癌患者新選擇 醫師:內視鏡乳房微創手術有助外觀維持

36歲的陳小姐右側乳房有硬塊,病理檢查報告為原位癌,乳房攝影顯示有彌漫性微鈣化,被建議需進行乳房全切除手術,但因會影響乳房外觀,所以陳小姐拒絕接受手術治療,後經朋友介紹到成大醫院求診,尋求內視鏡乳房微創手術的治療。
經成大醫院乳房暨整形外科郭耀隆醫師詳細說明,陳小姐同意接受內視鏡乳房全切除微創手術及前哨淋巴結切除手術,合併乳房立即重建手術,術後第3天即順利出院,術後恢復良好,對能保留乳房的外觀,陳小姐感到非常滿意。
郭耀隆醫師指出,癌症治療不只是針對疾病的控制,還要兼顧生活品質,尤其是乳癌病人,除要面對疾病的威脅外,還要面對身體外觀改變的衝擊。傳統乳癌全切除手術會在患側乳房留下1道大傷口,長度通常超過20公分,即使是做乳房保留手術,也會在患側乳房上方及腋下各留下5-8公分的傷口。這讓病人每次看到胸前傷口就會感受到外觀的破壞及乳癌的陰影。
內視鏡手術是目前外科手術的趨勢,郭耀隆醫師說,利用內視鏡做乳癌微創手術則只會在乳暈處及腋下各留下微小的傷口,病人復原得快,縮短住院天數,且術後疼痛減少。術後因為乳暈及在腋下的掩護,並不容易發現這些傷口,再配合做重建,術前術後的落差降到最低,可減少術後對乳房外觀的影響。
「乳癌整形手術」(oncoplastic breast surgery)目前在歐美及日本等國家已行之多年,而乳癌微創內視鏡手術已成為乳癌開刀治療的主流。
郭耀隆醫師由日本引進,並為國內首先執行內視鏡乳癌微創切除合併重建手術的醫師,並致力推廣此項技術,結合包括成大醫院、彰化基督教醫院及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等3家醫學中心,成立台灣內視鏡乳癌研究合作團隊(TEBSCG),投入內視鏡乳癌微創手術的研究,及應用於治療台灣婦女早期乳癌的效果。
郭耀隆醫師表示,台灣內視鏡乳癌研究合作團隊研究結果顯示,內視鏡乳癌微創手術應用於台灣早期乳癌病人是安全,跟過去其他各國於文獻所報導內視鏡乳癌微創手術,應用於乳癌手術治療的結果與安全性相比均毫不遜色,亦顯示台灣外科醫師進行內視鏡乳癌微創手術的技巧已達國際水準。研究成果於質量最高的乳癌國際研討會-聖安東尼奧國際乳癌研討會(San Antonio Breast Cancer Symposium) 及歐洲腫瘤學學會發表,並被多本國際期刊所刊載。
郭耀隆醫師說,以往內視鏡於乳房手術的應用,多用於隆乳等美容手術,較少用在乳房腫瘤及乳癌的治療;目前內視鏡已逐漸應用於乳房的各種疾病,如各種惡性乳癌的乳房保留手術、單獨乳房全切除(皮膚保留型或乳頭乳暈保留型)或合併乳房重建(立即或延遲性)。
目前建議選擇內視鏡乳癌微創手術的病人,主要為:原位癌、第一期及第二期為主的早期乳癌,以及術前沒有明顯廣泛性淋巴轉移的患者較適合。至於不適合內視鏡乳房手術的情形,則為:發炎性乳癌、侵犯到皮膚及胸壁的局部性晚期乳癌、廣泛性淋巴轉移,或是有嚴重的合併症,如:心臟、肺臟、肝功能不佳,或身體過於虛弱者。
乳癌為我國婦女癌症發生率第1位,死亡率占到第4位,每年有1萬多名新診斷乳癌患者,也有2千名死於乳癌。由於篩檢的普及,與抗賀爾蒙、標靶藥物的進步,早期乳癌接受治療的存活比起其他癌症來得好,第1、2期乳癌切除後的5年存活率接近9成。
郭耀隆醫師表示,早期發現、早期治療是不變的道理,如能接受乳房內視鏡微創手術,除能有效治療乳房腫瘤疾病,還能兼具乳房美觀,可達到醫療品質的提升同時兼顧患者生活品質,更能鼓勵病人勇於接受治療。
資料來源: 台灣好新聞 2018年2月21日

Sunday, February 11, 2018

一圖說明:乳癌檢查依年紀、乳房大小檢查選擇更精確

乳癌是女性頭號敵人,發生率及死亡率均持續增加及上升中,對付這個每年最多女性罹患的癌症,最重要就是早期發現、早期治療,以達到最好的治療效果。但檢查乳癌方式有超音波、X光攝影、磁振造影,這麼多選擇該如何才對?
乳癌檢查
篩檢工具
建議對象
優缺點
乳房超音波3-274-2乳房組織比較緻密的年輕女性,每年一次。非侵入性、接受度高。缺點是檢查過程影像是動態的,是否能揪出乳癌,跟操作者的技術和判讀有很大的關係。
乳房X光攝影3-274-3適合乳房脂肪含量較高者。國健署補助以下對象每兩年一次乳房X光攝影檢查:1.45~69歲婦女
2.40~44歲具乳癌家族史婦女(指祖母、外婆、母親、女兒、姊妹曾有人罹患乳癌)。
可偵測到乳房鈣化點,是最容易早期發現原位癌的檢查,但檢查過程必須緊壓乳房,會有疼痛感、有輻射問題。
乳房磁振造影3-274-4如果是高危險群(如母親、姊妹有乳癌、有乳癌基因BRCA1、BRCA2者等),可考慮做此篩檢。需注射顯影劑,費用高,檢查時間較長。偵測原位癌的效率高。
什麼是三陰性乳癌?什麼是三陽性乳癌?
臺大醫院外科部主治醫師、臺大醫學院外科臨床助理教授王明暘接受全民健康基金會《好健康》雜誌諮詢發表的「從殲滅戰到持久戰 標靶藥物推陳出新 戰勝乳癌不是夢!」文章列出一表說明各項檢查方法(如表)簡單說明:乳癌要早期發現要靠乳房攝影及乳房超音波。目前衛福部國健署提供45歲以上民眾2年做一次乳房攝影檢查,有乳癌家族史者,則建議從40歲就開始做。乳房超音波檢查較適合乳房比較緻密的年輕女性。至於乳房磁振造影敏感度高,但費用較高,又需打顯影劑,建議受檢對象為乳癌高危險群。
有人認為,相較歐美乳癌患者以55歲以上為主,台灣乳癌好發年齡較為年輕,雖然近年隨著人口老化,台灣乳癌罹患人數有上升的趨勢,但事實上,在45~55歲這個年齡層,台灣女性罹癌的比例與歐美是差不多的,主要因為歐美罹患乳癌年齡層在55歲以上,較台灣高出許多,所以整個平均下來,罹癌平均年齡較台灣老,而非台灣乳癌病患罹癌年齡較歐美年輕。
目前乳癌患者大部分都會檢測乳癌細胞表面的荷爾蒙受體(ER雌激素受體及PR黃體素受體)及「第二型人類表皮生長因子接受體」(HER2),依據檢查結果不同,有不同的治療方案。
ER、PR、HER2都陽性者,俗稱「三陽性」乳癌,理論上復發及轉移率高,但是因為現在有抗荷爾蒙藥物及標靶藥物,所以可降低復發率,延長存活時間。
ER、PR、HER2都陰性者,俗稱「三陰性」的病人,約佔所有乳癌患者的10%,這樣的病人至今尚無適用的標靶藥物及抗荷爾蒙藥物,目前主要靠手術和化療、免疫療法或其它正在進行臨床研究的藥物,希望未來能有所突破。

資料來源: 全民健康基金會 2018年2月11日

Monday, January 15, 2018

BRCA 突變乳癌治療首例! FDA 核准 Lynparza 和 BRACAnalysis CDx 新適應症

依據美國國家癌症研究所(National Cancer Institute)統計,今年將有約 25.3 萬名婦女被診斷罹患乳癌,將近 4.1 萬人死於乳癌。此外,在所有乳癌患者中,約 5% – 10% 患者有BRCA 突變,再進一步分析發現,在遺傳性乳癌患者中,約 25% 患者有 BRCA 突變。

1 月 12 日(美國時間),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DA)核准由阿斯特捷利康(AstraZeneca)公司研發的聚雙磷酸腺苷核糖聚合酶(Poly(ADP-ribose) polymerase,簡稱 PARP)抑制劑 Lynparza(olaparib,奧拉帕尼)的新適應症,用於治療 BRCA 突變腫瘤轉移性乳癌患者。同時,美國 FDA 也核准 Lynparza 搭配的診斷試劑 BRACAnalysis CDx 的新適應症,用於診斷哪些乳癌患者有遺傳性(germline)BRCA 突變,BRACAnalysis CDx 由 Myriad Genetics 研發。這不僅是第一個被核准治療乳癌的 PARP 抑製劑,而且是第一個 BRCA 突變的乳癌患者個人化治療選擇。
美國 FDA 依據一項臨床試驗結果而核准 Lynparza 新適應,該臨床試驗招募 300 名 HER2 陰性且 BRCA 突變的轉移性乳癌患者,接著使他們分別接受 Lynparza 或化療,然後評估藥物安全性和療效。結果顯示, Lynparza 組患者的無惡化存活期(progression free survival,簡稱 PFS)中位數為 7 個月,而接受化療的患者的 PFS 中位數為 4.2 個月。然而,Lynparza 臨床試驗的嚴重副作用為血癌或骨髓癌和肺炎(pneumonitis)。
FDA 腫瘤卓越中心主任 Richard Pazdur 指出,這類藥物早已被用於晚期 BRCA 突變的卵巢癌治療,如今這類藥物也能有效治療特定類型的 BRCA 突變的乳癌。然而,核准 Lynparza 新適應症,治療不同癌症,為研發中的致癌性淺在遺傳基因標靶藥物,建立一個典範。
  ON